得到智慧启发 滋养浩然正气
——关于党的领袖倡导读点文学的启示
我们党的领袖好读书、读好书早已在党内外传为佳话。考证领袖们的阅读书目,喜好文学也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据老作家萧军的《延安日记》记载,即便是在抗日救亡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同志仍挤出时间研讨中国古典文学,并与他促膝交谈,从《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到《西游记》《聊斋志异》及鲁迅笔下的阿Q,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要想理解中国历史,非从小说没办法。”毛泽东同志堪称我们党内博览群书的楷模,而且也是带头研讨并积极倡导高级干部读点文学的第一人。后来的领袖们也都把文学作为读书学习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博采众长,大到治国兴邦、小至个人修养,无不从文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显示出他们作为领袖的文化视野和丰厚学养。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并没有完全领会领袖们喜爱并倡导读一点文学的良苦用心,或认为这是“闲书”,自己公务繁忙无暇顾及;或认为这是文化人、年轻人读的书,自己可读可不读;或认为古典的、外国的文学离我们今天的现实那么远,读不读关系不大,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少数领导干部思想认识的偏颇,也透视出他们知识结构的缺失和文化涵养的肤浅,不仅不利于完善自身的素质和心灵陶冶,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他们提升领导艺术和履职尽责的能力。因此,有必要重温领袖们倡导研读文学的重要思想和模范实践,对在新形势下领导干部读点文学的现实意义进行再认识。
读点文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领导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
领导干部根据肩负职责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对读书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区分主次,无疑是正确的。但也要看到,世间绝没有一种孤立绝缘的学问,比如政治学涉及历史、经济、民族、宗教、军事、法律、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等,其他学问也大抵如此,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先博而后简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文学虽然不能替代政治、经济、历史、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却可以用自己的特殊方式引导人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
我们所敬仰的革命导师从来都十分注重研读文学,并不是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作为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参照系,作为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必修课,为他们创立、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思想和认识。如马克思称赞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萨克雷等,说他们的作品“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恩格斯评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列宁则把列夫·托尔斯泰比作“俄国革命的镜子”,作品“表现了俄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毛泽东更是对文学有着浓厚兴趣,他在1958年12月武昌会议期间读了《三国志》后说:“历代都有大小规模不同的众多的农民革命斗争,其性质当然与现在马克思主义革命运动根本不相同。但有相同的一点,社会极端贫苦农民广大阶层梦想平等、自由,摆脱贫困,丰衣足食。”这与他把《红楼梦》当历史读的思想完全吻合。
从伟人阅读评介文学的史实中足以可见,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极为深广,具有巨大的包容性,涉及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诸多方面,是名副其实的生活百科全书、社会晴雨表和历史的多棱镜。尤其是文学的经典之籍,更具有不朽的本质,其思想的穿透力不仅不会消逝于当世,而且能挣脱时光的束缚,远播于天下。只要我们拂动书页,历代圣人贤士的所见所言便历历在目,犹如亲闻。即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新鲜如故,熠熠生辉。作为一名现代的领导者,要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家,就不能不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能不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化,不能不吸取先贤博大精深的学养,读一点文学已是最基本的要求了。或许历史上也有过不通文墨、乃至轻慢文学的高官权贵,但这样的人大多是称雄一时就人亡政息,称不上是真正的政治家。凡能够从精神品格和行为信念上产生影响的政治家,都是好读书、爱文学,贯通古今,识见深远的文化人。正如高尔基所言:“它将带着对于世界和人类的爱的感情,给予智慧和心灵的羽翼。”所有期盼乘着新世纪的东风奋飞翱翔的领导者们,该不会拒绝这美丽而神奇的“羽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