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国内新闻>>正文

城市化中的中国式母爱:漂泊中的“两地之难”

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阚枫责任编辑:牛晨斐2014-05-10 09:06

明天是西方的母亲节,虽然是个“洋节”,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将它作为一个感念母爱的节日。然而,在城市化急速迈进的当下中国,当“打工妈妈”、“留守母亲”、“老漂一族”规模不断扩大时,提及母爱,一些中国母亲对于孩子的无私情感中,还夹杂着些许无奈。

打工妈妈的“惭愧”:母爱,只能是往家寄钱

每天早上,范萍都会在儿子的歌声中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而其实,这只是两年前的母亲节,儿子参加学校文艺演出时的一段录音。因为在外打工,常年和儿子分离的范萍将这段歌声设成手机闹铃。

“每天听着儿子的歌声,既高兴也惭愧,孩子长这么大,从我这里得到的爱太少。”范萍说,最近几年的母亲节,儿子都被老师安排参加学校的文艺演出,但是台下的观众,从来没有过自己的妈妈。

8年前,范萍和丈夫从皖北农村到西安打工,当时只有4岁的儿子跟随爷爷奶奶度过了整个小学时代。范萍说,“每年最多回家两次,8年加起来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也没多少天,我们这样的哪有资格过母亲节。”

范萍常常这样自责作为母亲的歉疚,但是,为了让儿子可以在县城的好学校读书,范萍的艰辛从未跟孩子提过。8年来,她干过餐厅服务员、保洁员、送奶工,为了多赚钱,身材瘦弱的她甚至还跟随丈夫干过半年“风雨无阻”的快递员。

在现在的城市中,我们身边有多少像范萍这样远离子女的“打工妈妈”,目前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但是,在留守儿童已超6000万的中国,他们的规模庞大亦可粗略估计。为了生活,父母背井离乡,孩子远离双亲,无论是在外奔波的母亲,还是在家留守的孩子,母爱对于他们来说,更多是苦楚的孤独和牵挂。

“每次跟儿子打电话,孩子说的最多的不是要什么东西,而是问我什么时候回家。”在外奔波多年,范萍说,自己的愿望就是儿子能跟着自己在城市读书,但是,无论是费用还是资格,这对于她来说都“始终没有能力”。

今年,范萍的儿子已升入初中。在范萍眼里,这意味着自己需要更加努力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对于我们来说,母爱的表达方式只能是平时省吃俭用,往家多寄点钱,希望孩子大了能够理解这些。”范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