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留守到老漂:暮年母爱的“两地之难”
同样是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生活,在人口迁徙的城市化大潮中,除了有范萍这样承受漂泊之苦的年轻母亲,还有一群老人,在步入暮年之际再次选择漂泊。
在今年母亲节前夕,一则“母亲连续4年早起为女儿排队等车”的新闻引发社会讨论。为了让住在河北燕郊的女儿,在赶赴北京上班的公交车上有座位,一位来自外地的母亲,连续4年早起帮女儿排队候车。
其实,在如今的中国城市中,这样的母亲并不少见。这些老人或为了照顾在城市奔波的孩子,或因为被子女接到城里抱孙子,从家乡“漂”到城市,有人将他们称为“老漂族”。
来自安徽宿州的李秀英已在北京“老漂”了两年,两年前,李秀英的外孙彤彤出生,因为亲家还未退休且身体不好,她就别无选择地担负起照看外孙的重任。
来北京之前,虽然心底不愿远离家乡,但是,从子女在外工作就饱受“空巢”孤独的李秀英,还是认为在北京“三代团聚”已是自己的天伦之乐。
但是,从留守老人变成老漂一族,进京为孩子“奉献余热”的李秀英渐渐发现,因为城乡差异、生活习惯、语言障碍、甚至异地就医的困难,自己在享受天伦的同时,还承受着离乡的孤独和异地的不便。
“除了看孙子就是忙家务,这里邻里间互不认识,孩子上班走了,在家连个聊天的人也没有。”李秀英说,最想家的时候,甚至盼着小区出现一辆家乡牌照的车,“那就能找到可以说话的人了”。
为了不让母亲太辛苦,李秀英的女儿女婿曾提出雇保姆,但是这被李秀英坚决反对。“自己还能抱得动孙子,当妈的怎么能看着孩子花冤枉钱。”李秀英说,为孩子分担,当妈的责无旁贷。
难忍“老漂”状态,又不想让孩子为难,年近六旬的李秀英最终和女儿女婿商定一个妥协方案:夏秋季节,李秀英带孩子回老家照看,待北方供暖之后,李秀英则带着外孙进京过冬。
步入暮年,如今,李秀英作为母亲的“责无旁贷”还在两地奔波中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