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京杭大运河山东枣庄台儿庄段,一艘画舫船行驶在河面上(4月7日摄)。 6月22日,正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国提交的“大运河”申遗申请。至此,“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此次跨国申遗成功,超越了语言、体制机制等差异,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同他国文化认同包容、开放、协作的态度,更是世界遗产文化精神的体现。这在中国是首次,在世界申遗史上也是一种创新。
一路一河打开了交流的通道,各文明发展不再孤立,正是世界遗产评选所倡导的多元文化认同和国际合作。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1200多年前,唐代大诗人李白常常西望而感。
如今,中国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构想,中国与欧亚乃至世界各国再不需要张望等待,而能够直接进行务实合作。
继承了世界文化遗产精神的新陆路,从文化认同中走出的新水路,更需要带着跨文化交流、沟通的使命,用文化带动经济贸易,用文化构建国家形象,用文化连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