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国内新闻>>正文

点燃战争:77年前的卢沟桥现场

来源:独家网作者:李菁责任编辑:吕欣彤2014-07-11 08:25
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卢沟桥上玩耍的孩童。

可是这些隐忍与周旋并未换来安宁,尤其是在1936年日本增兵之后,中日军人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每有冲突发生,日方必以“头号人物”宋哲元为交涉对象,也使得宋哲元烦乱不堪。1937年2月,宋哲元以为父亲修墓为由,回到山东乐陵老家。这样一来,北平的一切事务都交给秦德纯处理,他也只能更加小心地应对。

“二十六年(1937年)春天,华北局势忽而非常平静。”民国时期著名记者曹聚仁后来在他的《采访本记》里这样描述。联系到后来那场旷日持久而后来异常惨烈的战争,竟觉得“在回忆上,很难相信那些和平的日子是真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关系有了实质性的转变。1937年2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了五届三中全会,基本确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政策。随即国民党代表顾祝同与张冲,在潘汉年陪同下到达西安,与周恩来举行首次正式谈判。不久,周恩来又与国民党代表举行杭州谈判,之后又去庐山会晤蒋介石,展开国共合作谈判。这样的局面给了曹聚仁以乐观之感:“新春给中国带来了一个新生;它最后的严重内部危机,获得和平解决,产生了全国团结的希望。”不过略显奇怪的是,最不期望见到这种局面的日本,似乎也没什么特别反应。

自从“九一八事变”之后,在北平,“每一个春天总要重新发现一次战争的阴霾的”。可是1937的春天,“一种稀有的平静空气”弥漫于中日之间。3月,日本组成了一个由实业家和银行家的经济使团来中国访问,还得到蒋介石接待,他们后来也做了一个非常乐观的报告。

不过,还是有人从这个平静得有些诡异的空气中嗅到了令人不安的气息。1937年5月,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James Bertram)从华北出发到日本,临行前,那位后来曾担任蒋介石政治顾问的著名的中国通欧文·拉铁摩尔,有些忧心忡忡地对贝特兰说:“这太像1931年了,太平静了,平静得不能让我们放心,我们怕又要见到一个‘九一八’!”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大概也没有想到,两个月后,他的预言竟然成了现实。

秦德纯与胡适等人的会面也有饯行之意。6月中旬,胡适、傅斯年等人接到邀请,让他们7月中旬赶到庐山,参加“庐山谈话会”。邀请是蒋介石发出的。1937年5月27日,蒋介石、汪精卫等大批党政军要员上了庐山,商讨抗日之事。为了广泛听取意见,国民党决定,以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汪精卫和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蒋介石名义,邀请各党派、各民主团体、各界名人前来庐山。按照会议安排,第一期谈话会以华北代表为主,所以胡适等人也在先期邀请名单里。

日军在丰台一带频频演习,华北局势将走向何处?所以秦德纯决定在胡适等人动身之前宴请这些文化界名流们,也借此探测一下南京中央的态度。当时有北平法商学院教授陈豹隐、《益世报》社论主笔兼南开大学政治系教授罗隆基等人。胡适后来回忆,他与罗隆基当时还因为一些看法不同产生争执。虽然天气酷热,但这些忧虑时局的学者们还是从下午一直讨论到夜色深沉。不过从这场饯行宴回来不到两小时,“卢沟桥事变”就爆发了。平汉线不通车,胡适由津浦路南下,到了南京,最终辗转到了庐山。

时光拉回到75年前,7月的北平,也是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背景迥异的各派人士,纷纷通过各种渠道打探消息。7月6日这一天,今井武夫受邀出席前国务总理靳云鹏秘书陈子庚的家宴。陈子庚的家在鼓楼附近,没想到宴会刚开始,便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时任冀北保安总司令的石友三穿着中式长袍翩然而至。不邀自来的石友三显然是冲着今井武夫来打探消息的。他见到今井武夫劈头就问:“武官!日华两军今天下午15点左右在卢沟桥发生冲突,目前正在交战,武官知道这情况吗?”今井武夫矢口否认,然后追问石友三消息来源,石友三不肯透露,只关心保存自己实力的他匆忙表态:“即使日华两军果真发生全面战争的话,驻在北平北郊黄寺的我的部下,对日军是不怀战意的,所以请你务必尽力不叫日军攻打他们。”未久就告辞而去。这位被讥为“倒戈将军”的石友三以善投机钻营、反复无常著称,一生中三次背叛冯玉祥、两次背叛蒋介石,一直到1940年公开投敌,最终被诱捕,活埋于黄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