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苹果和小米、乐视为代表的科技公司颠覆传统制造业的销售模式,饥饿营销获得空前的成功,很多公司开始争相效仿,地产,汽车等行业也在打造饥饿营销,随着饥饿营销的泛滥,消费者的吐槽和抱怨也越来越多。从群效应导致饥饿营销成为营销主流,饥饿营销过度和虚假宣传必然导致社会倒退!
这并不耸人听闻!这是事实。因为它极大增加了消费者的成本,造成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多数公司在实施饥饿营销时,控制不当,对消费者的感情造成严重的伤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饥饿营销”是一次“欺骗”消费者的营销模式,主观动机是利益驱动,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营销策略。饥饿营销就是通过调节供求两端的量来影响终端的售价,达到加价的目的。巨额获利才是商家的本质,最终的受害者却是消费者。
说饥饿营销,不得不提苹果,在饥饿营销手法上,苹果最牛X,其次是国内的小米和乐视公司。后者是学习前者。从2010年iPhone4开始到iPad2再到iPhone4s,苹果产品全球上市呈现出独特的传播曲线:发布会—上市日期公布—等待—上市新闻报道—通宵排队—正式开卖—全线缺货—黄牛涨价。苹果每一款新品上市,都会加价。饥饿营销让苹果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正一步步加速。从苹果高级营销经理位置上卸任的JohnMartellaro曾发文指出,苹果一直在执行一项名为“可控泄露”的营销策略,即有计划、有目的地放出未发布新产品的信息。这是饥饿营销最厉害的“暗器”!
饥饿营销之所以取得成功,从本质上,是商品的生产企业先天拥有产品信息,然后变相地利用信息不对称的这一企业短期优势在“忽悠”消费者。然后再利用消费者的求购心切、求新求快的心理劣根性,从而达到预期营销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实施饥饿营销的商家或者企业,是在恃强临弱。可是消费者并不是傻子,并不是每一次饥饿营销都会成功,比如最近一次小米的所谓“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就是失败的案例,网友很快揭破奥氏304钢板真面目,成本只比废铁稍高,极普通易被划。很多人吐槽被“忽悠”了。更多人觉得被小米愚弄了,所谓的“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只是小米饥饿营销的一次自我膨胀的经济行为,只是利用了信息的不对称忽悠一下消费者。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需要、欲望和需求的本质是不同的。欲望的实现——即欲望转化为需求,必须有购买力来支持。如果一个企业人为地过度地制造市场“饥饿”, 进而提高产品售价,并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来忽悠消费者,或者当产品的价格提高到消费者接受不了或不愿接受的时,产品价格远高于实际价值,这是对“粉丝”最严重的伤害。如果全社会的企业都如此跟风弄饥饿营销,只考虑利益动机,不考虑消费者的感受,相信必会自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