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上市资源流失成中国股市之“痛”
对于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境况,中国股市并不陌生。
过去的十几年中,腾讯、百度、新浪、京东商城等大批本土新兴技术类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海外上市。
天鹰资本新近发布的《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白皮书》显示,2013年共有83家中国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完成IPO,合计融资接近1200亿元。今年上半年,在A股重启新股发行的背景下,仍有52家中国企业实现海外上市,融资总额超过600亿元。
而在有着“中国硅谷”之称的北京中关村,截至2013年底共拥有230家上市公司。其逾2万亿元的总市值中,在海外上市的公司贡献过半。
急切寻找优质投资标的的中国股市,为何错失众多拥有良好成长前景的本土企业?
7年前,身为“海归”的刘兴胜博士在中科院支持下创办炬光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激光光源的科研与生产。经历了创业初期的摸索之后,已经拥有成熟产品和商业模式的炬光科技在继续发展道路上遭遇资金瓶颈。
“银行融资成本高且需要抵押物,这对于轻资产的高科技企业而言‘高不可攀’。”刘兴胜说,如果能够公开发行上市,企业不仅能获得高效的融资途径,还可借助资本市场的溢价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新股发行审核制下上市通道不畅的现状,令刘兴胜的梦想变得遥遥无期。
“如果因为无休止的排队错过了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机遇期,那么两三年后,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会荡然无存。”刘兴胜无奈地说,如此拖下去,自己只能选择海外上市,或干脆把公司卖了。
这不是刘兴胜一个人的无奈。以着眼创新型企业的创业板为例,目前在审企业已经超过200家,多数企业审核时间在两年以上,有些甚至长达四五年。据业内人士估算,按照目前的新股发行审核节奏,仅在审企业完成上市就需耗时两至三年。
事实上,除了无法忍受漫长的上市周期之外,还有大批拥有创新性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本土新兴产业企业,因为在盈利性、股权结构、组织架构等方面不满足现行发行上市条件,被A股“拒之门外”而最终选择海外上市。
优质本土上市资源的流失,已然成为中国股市难以言说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