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关系户”衍生腐败利益输送“快车道”
不用到岗上班,就有二三十万年薪;不见其人只留其名,还不会被单位劝退……这样的“美事“,显然违反了国企人事聘用的一系列管理规范。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还专门要求国企应公开招聘应届生,公示拟聘人员。
对于授意为其子安排“吃空饷”,落马官员刘铁男在庭审时痛陈“养不教,父之过”。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记者调查发现,国企“吃空饷”现象不仅是心照不宣的利益交换,更凸显部分国企的招聘、人事、审计等关口形同虚设。
——内部招聘,心照不宣。一位央企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每年招聘会实际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公开招聘,依据考试、面试成绩等择优录取;另一部分,则是为公司各种关系户预留职位的内部招聘。
据介绍,这种招聘的考试、面试都不公开,成绩也不公开。“这样往往还不能完全满足各种关系户的需求,最终人选都得公司‘一把手’定。” ——利益输送,各取所需。聘用不上班只领钱的员工,最终意图还是“上面有人好办事”。安徽省农发行副行长操良玉落马前,也安排其弟操良奇至安庆市一棉业公司任职,领工资同时还获得174万元干股分红。作为回报,操良玉在国家政策性贷款中“大笔一挥”,放行了不应获得授信的企业。
——虚造黑户,挤占编制。选人用人的不透明,还滋生了虚报职工数的贪腐空间。比如,重庆某国有矿业公司干部周杰就利用职务之便,故意造假,靠虚报4名已离职员工仍在岗,骗取“吃空饷”约30万元,被以贪污罪判刑11年。
某国有银行的省分行个金部负责人表示,金融、能源等效益好的企业一度是“裙带招聘”的重灾区。“不干活只拿钱有两类人:一是默许能协助拉到贷款的企业领导子女就职,二是各种监管机构上级部门的‘自己人’。”
种种自导自演“影子员工”产生的额外开支,事实上均在侵蚀国有资本。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就曾被审计出,向财政部虚报职工人数近4000人,造成财政部门多拨付人员费用1.98亿元,仅工资就多花了国家1.3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