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国内新闻>>正文

防城港:西部第一大港,中国对接东盟的桥头堡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郑蜀炎 特约记者 罗文义责任编辑:牛晨斐2014-09-29 03:29

它因港而建、因港而兴。从“海上胡志明小道”发轫,一个偏僻的小渔岛不断成长为我国西部第一大港、大西南出海主通道。一段段铭记在云之下、海之上的传奇故事,见证着祖国走向开放、发展的历史——

防城港:中国对接东盟的桥头堡

■本报记者 郑蜀炎 特约记者 罗文义

这是一个正在向国际性商贸大港的方向努力前行的新兴城市,站在政府大厅,他们的发展远景、目标规划令人振奋,但久久撞击记者心头的是许多防城港人时常提及的话: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防城港之所以得名,就因为它是海防之城、边防之城,无防既无城,亦无港。

“海上胡志明小道”的记忆

海浪在桀骜不羁地涌动,远山则依旧在无言地遥望,伫立在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西南端,心里攒的那些词全都随风飘逝,眼前的风光已然如诗——一半是海水一半是陆地。

由此向西,延展着漫漫的陆地边防线;向东,则蜿蜒着祖国万里海岸线。海天一线,祖国的陆地和海岸线,既始于此,又终于斯。1890年4月14日,由当时的钦州知府与外国官员共同签署了“界约”,于此立石约界,按顺序编号,就在海陆相汇的咽喉部,矗立起了一座界碑,上面布满苔痕的沧桑字迹写得分明:“大清国一号界碑”。

比界碑更古老的是海洋——考古发现证实,远在新石器时代,人类便开始了在这里的海边生息繁衍,不仅从事捕捞、航海等海上活动,同时还创造出充满蔚蓝色想象的神话、歌舞……成为北部湾海洋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然而,这片斑斓的海域却长期“藏在深闺无人识”。20世纪80年代,闭锁已久的国门渐次打开,随之而来的是1984年4月,天津、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继兴办经济特区后进一步对外开放,而在这个众所瞩目的名单上,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模式——“14+1”。这缀加在后面的,就是防城港。之所以这样,就因为当时的防城港尚未立市,仅是辖属于其他地区的一个区。

坦率地说,当防城港与许多国际名城联袂走向对外开放的大舞台时,不仅国内外的许多人,就连不少地道的“老广”也一头雾水——防城港,何方神圣也,竟一夜如此得名。

其实,防城港并没有被遗忘,恰恰是时代的需要和特殊的战略位置,使它长期置身于神秘的帷幔中,默默地建设,默默地磨砺,默默地担当起国家与民族所赋予的重任。一年一年海鸥在寂寥的海面掠过,绵延曲折的海岸线上激荡着不甘寂寞的阵阵涛声。

那是1968年,一个叫做鱼万的小岛突然热闹起来,上万施工大军在这里安营扎寨,风平浪静的海滩成了一个火热的大工地。施工队伍南腔北调、方言各异,只见他们加班加点、埋头苦干,却不听他们透一丝口风。内行人看得出,工程与港口有关,可这个边远的孤岛何以搞出这样大的动静呀?

直到过了很久,一切都解密之后人们才知道,这里进行的工程非同小可。当时,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进入最危急的时刻,美国动用的军舰飞机及水雷封锁了越南的海上交通。为此,中国政府本着“爱好和平、制止战争”的国际主义精神,决定按照中越两国签署的协议,开辟一条海上的隐蔽航线,支援越南人民。

千觅百寻,专家把目光投向这个仅有一个渔业大队的小岛。虽然它地少人稀,荒芜缺水,但其风平浪静、水深流缓、腹地开阔的自然禀赋条件,无疑具备了一个优良海港的基本条件。

很快,代号为“0”号的千吨级码头建成,援越物资也开始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出……当战争的硝烟散去,越南人民没有忘记中国人民的无私支援,授予了海港最高级别的勋章和锦旗。与此同时,军事史家认为这条海上运输线与纵贯越南南北方的“胡志明小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于是,一个更为著名的称呼不胫而走——“海上胡志明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