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中英 (资料图)
编者按:《党史纵览》发表文章《惨死在敌人屠刀下的红军名将侯中英》。文中记述红军名将侯中英曾参加过南昌起义、大冶兵暴、平江战役、攻打长沙以及第一至三次反“围剿”作战,以其英勇顽强闻名全军。1932年3月,在红三军团攻打赣州的战斗中,侯中英不幸被俘,后遭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侯中英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摘编如下。
侯中英原名侯国栋,1900年9月16日出生于湖北省阳新县大箕铺侯良才村(今属大冶县)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他自小家境贫寒,父母双亡,所幸伯父念及血脉亲情,历尽艰辛将其抚养成人。11岁时,同村塾师侯俊成见他聪明颖悟,是个可造之材,破例收其为学生,侯中英这才有了几年宝贵的学习生涯,也为其以后接受新思想,投身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4年,年仅14岁的侯中英到四维煤矿做了矿工。1919年,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侯中英从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认识到中国是由于贫穷落后,国力太弱,才受尽世界列强欺凌的客观事实。在这种进步意识影响下,1922年,侯中英加入煤矿工人俱乐部,开始参加革命活动。“中高个、身体壮实、臂力过人”的侯中英立志习武从戎,报效祖国。1926年,北伐军经过大冶,早已对军阀统治充满仇恨的侯中英遂投身国民革命军,编入第四军第十二师炮兵团,历任战士、班长等职务。
1926年8月,因对部队中长官压迫士兵的行为不满,侯中英愤而离队回到家乡,积极参加农民运动,并担任农民自卫队队长。鉴于侯中英的优异表现,12月中旬,中共党组织吸纳他为中共党员,从此,侯中英正式投身到民主革命的滚滚洪流中。次年2月,受党组织选派,侯中英入朱德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学习。8月1日,他随教育团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
其后,汪精卫急令张发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进攻。侯中英即跟随起义军撤出南昌,一路浴血奋战,经福建省长汀、上杭,沿汀江、韩江南下。9月22日,起义军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占领广东省大埔县三河坝,主力继续南进,于23日占领潮安(今潮州)、汕头。在此期间,由钱大钧残部牵制第二十五师,黄绍竑部经丰顺进攻潮安,陈济棠、薛岳部3个师1.5万余人组成东路军,由河源东进,寻起义军主力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