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见过他们之后,他们的生活有啥变化?

来源:新华全媒头条作者:陈晨 梁爱平 等责任编辑:吴昊
2016-01-05 09:10

刘轶:按总书记说的做,我想我能行

2015年12月,刘轶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互动。新华社记者 陶亮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文化小学四年级(1)班的孩子们微晃着头、大声朗读着《少年中国说》,琅琅读书声抑扬顿挫,孩子们情绪饱满。

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刘轶站在讲台上,用手势调动着同学们的情绪。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刘轶穿着一件粉红色外套,一头黑发披在肩上,脸上挂着满意的微笑。“现在全班同学都会用普通话朗读了。”

刘轶曾经被中国网友称为“中国最幸运教师”。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当天,在他和全国教师代表座谈时,刘轶作为贵州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国培”计划高级研修班的一员参加。

“受到总书记的接见是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刻。”刘轶说。这之后不到一年,同样难忘的时刻再次来临。

2015年8月,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给总书记写了一封信,将大家这一年来对西部教育的所思所想向总书记汇报。9月9日教师节前夕,他们收到了回信,习总书记在信中勉励老师们牢记使命、不忘初衷,扎根西部,努力做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指引者。

“读到总书记的回信,我比所有人都激动。”作为这封信的主要执笔人之一,刘轶说,“现在自己更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2015年八月,刘轶放弃市区文化小学优越的工作环境,来到郊区刚刚建好的新蒲新区文化小学工作。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是当地农民的孩子,“我刚来时发现许多孩子连拼音都不会读,普通话也说不好,首都在哪、省会在哪都不知道。”

在教学上,刘轶花了许多心思,连下课都不离开班上,利用课间时间和孩子们交流,“培养他们说普通话的习惯,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孩子们树立自信心。”

她来时,孩子们卫生习惯都不太好,指甲过长,衣着不洁,头发凌乱。刘轶告诉他们“衣贵洁不贵华”。不过一两周时间,孩子们的小手白净了,头发干净了,衣服整洁了。

针对学生读课外书较少的情况,刘轶将自己女儿看过的书带到班上,又从网上购买了些送给学生们,保证每个同学都有一到两本,鼓励大家课余时间读书。

孩子们很喜欢这个新来的温柔女老师。刘轶偶尔外出学习离开几天,学生们就会拿着爸爸妈妈的手机给她发短信:“刘老师我好想你呀!”“刘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

2015年十一月的一天,刘轶推开教室门,就看见黑板上写着“感恩刘老师!谢谢刘老师!”几个大字,全班同学整整齐齐站在讲台上大声说:“刘老师,我们爱你!”

“那一刻,我掉泪了。学生喜欢你,在乎你,需要你,这就是做老师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短短几个月时间,看到孩子们的变化和进步,刘轶相当开心,“就像总书记说的,老师要做学生成长指引者,梦想唤醒者,让孩子们知道,通过努力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和精彩的生活。我想我能行。”(记者:李春惠)

(来源:新华全媒头条)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