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雷锋辅导过的这七个孩子,一生都在学雷锋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吕高排责任编辑:高飞
2016-06-04 02:22

永远的榜样

——评口述实录《七个孩子话雷锋》

■吕高排

习主席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我们要从娃娃抓起,让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世世代代弘扬下去。”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雷锋精神,影响并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进步。与时俱进的雷锋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弘扬雷锋精神。《七个孩子话雷锋》的出版,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更有深度、更丰满的雷锋形象。 

——编 者 

5月末到6月初,《七个孩子话雷锋》(人民出版社)在驻京部队举办了一系列赠书活动,在官兵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我用一个夜晚、几乎没有停顿地读完了由李允、王嘉楠、张国勇采写的回忆录《七个孩子话雷锋》,内心像一簇火焰被迅速点燃,久久无法平静。

最温暖的人物——真实

习主席在接见某工兵团“雷锋连”指导员谢正谊时说:“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传播到祖国大江南北。”雷锋的战友们是传播雷锋精神的种子,雷锋当年辅导过的孩子们也是传播雷锋精神的种子。

在雷锋短暂的22岁生命中,有将近两年时间的校外辅导员经历。他生前的最后两年分别担任抚顺市望花区建设街小学校外辅导员二年、本溪路小学校外辅导员一年(同时兼任五年级四班校外辅导员)。两年中,雷锋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们的做人与做事。

被雷锋辅导过的孩子们眼中的雷锋是什么样?孩子们又受到了怎样的启迪与教诲?《七个孩子话雷锋》直奔主题,在七个孩子身上找出答案。这七个孩子分别是当年建设街小学五年级的展世荣、张雅琴、韩颂东、三年级的李长宁及只有7岁的孙桂琴,本溪路小学五年级的陈雅娟、刘静。七人中除了李长宁外,其他六位都与雷锋有过密切交往与互动,雷锋在他们的人生中占有重要位置,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辛广伟说,《七个孩子话雷锋》一出版即引起广大读者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他分析原因说,该书为七个孩子的口述实录,均为第一手资料,真实再现了当年孩子们与雷锋的往事回忆,感人至深;该书图文并茂,既有雷锋与孩子们当年的珍贵合影,又有这些孩子受到雷锋影响,成长之后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留影,这些照片拍摄于不同场景,具有时代感;书中附有雷锋真实的声音二维码,读者可以通过手机听到雷锋用湖南家乡话所做的热情洋溢的报告;书中附有刘静(“七个孩子”之一,在雷锋的鼓励下坚持绘画)创作的雷锋主题系列绘画作品,生动亲切。

一个“真”字,为这本充满温暖的作品增加了十足的分量。

最深刻的叙事——质朴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言以文远,诚哉斯验。”认为作品必须有文采才能流传久远,这是屡经验证的事实。孔老夫子更有话在先:“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七个孩子话雷锋》文风清新、精巧细腻,原本公式化的回忆录因叙事的质朴、深刻而呈现出人性的质感,散发着人性的光芒。

会讲故事,在故事里制造悬念,是《七个孩子话雷锋》的一个突出特点。这部作品注重对人物进行有具体故事情节的描绘,给作品提供一个又一个技术支撑,从而形成阅读快感。在展世荣《最后一次见面》的回忆中这样描述:“十多天后,我在家里正切菜,弟弟突然神色慌张地跑了进来,一见到我就哭着喊道:‘姐姐,雷辅导员死了!’我一听下意识地给了他一杵子:‘胡说什么,你忘啦,前几天咱们还和雷锋一起看电影呢。’哪承想,弟弟委屈地说:‘大街上人可多啦,不信你自己看看去。’我扔下菜刀,跑到大街上,向别人打听这是怎么啦,一位大娘告诉我:‘好战士雷锋牺牲了。’我觉得像突然失去了亲人,震惊转为悲痛……”

和其他富有文采的作品不同,这段描述几乎没有什么过度的辞藻渲染,就像娴熟地勾勒人物肖像一样,简简单单的几笔就把事情经过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整本书几乎都采用这样的白描手法,简洁明快,自然清新,刻画的人物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真情四溢、令人回味。这样的手法使作品充满了无穷的吸引力。

全书敏感地捕捉生活、准确地把握生活、深刻地表现生活,一改某些纪实文学那种肤浅与浮泛的毛病,以一种具有时代感的敏锐眼光将当时的真情真景讲述出来,以平实恰当的艺术形式,自然而然地展现了当事人的心路历程和命运归宿。《七个孩子话雷锋》的故事化手法避免了平板的叙述,使人物饶有波澜和戏剧性,人物形象的特征也逐层展现和深化,达到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最动人的表达——情感

《七个孩子话雷锋》的创作还注重推陈出新,在司空见惯的沙砾里淘出情感的真金。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都有一份渴望期待关照,这就是情感,也是人们最原始、最本真的需要。

“1960年秋天,我第一次在抚顺市望花区建设街小学见到了雷锋。那年我7岁。此后50多年时间,雷锋这个名字几乎影响了我的一生。从小学到中学,从学校到农村,从农村到军营,我每一个人生节点,每一个生命阶段,都与雷锋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雷锋叔叔’这个亲切的称谓,首先是从我们这些孩子们口中叫出来的,如今,我已年过60岁,但每当说起与雷锋的种种往事,仍思绪难平,甚至眼含泪水 ……”这是孙桂琴在文中的开篇讲述,短短的一段文字可以清晰地看到情感的荡漾。

细读《七个孩子话雷锋》的每一篇回忆文章会发现,雷锋高大英武的形象已经平民化,作者用浸透生活体验的笔力,让平淡无奇的故事焕发出熠熠生辉的魅力:琐碎的日常工作、生活和所有的军人一样普通平常,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就是这样一件件充满人情味的小事,让读者对主人公肃然起敬。进一步研究发现,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一种新思路,一个新语境,彻底颠覆了读者的阅读经验。

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读者会不由自主地感到,这些文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作者情感记忆的脉管里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一切都是生活流动的结果。

最深切的怀念——传承

历经50多年的风雨,书中的七个孩子如今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岁月的风尘使许多记忆有些模糊,但与辅导员雷锋在一起的日子,却都是记忆犹新。当初的那些交往如今都成为美好的回忆,被大家珍藏在心灵深处,并成为他们的精神追求。

作为传播雷锋精神的种子,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七个孩子始终以实际行动学习雷锋,践行雷锋精神。即使到了今天,他们依然没有停止学雷锋的脚步,依然在努力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他们坚信:辅导员雷锋如果活到他们这个年岁,也依然不会停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脚步。他们坚信:这个时代,这个世界,依然需要雷锋。

要培育出无数这样的种子,把雷锋精神播洒在祖国大地上。孙桂琴,下乡是学雷锋先进,入伍是优秀军人,考军校是出色军医,在全国作学雷锋报告1000多场;展世荣,工作不久就成为抚顺市学雷锋积极分子,1973年因学雷锋事迹上了《环球》杂志;陈雅娟,入伍后参加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后任抚顺市烟草局副局长,多次被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刘静,在雷锋的鼓励下坚持学画,在学雷锋的同时用画笔传播雷锋精神;张雅琴,把雷锋精神融入家庭教育,将雷锋的“三件宝”当成“传家宝”;韩颂东,把雷锋精神融入教书育人,多次被评为抚顺市优秀共产党员,退休后还担任市学雷锋志愿者;李长宁,见义勇为下河救人,像雷锋一样干一行爱一行……

品德的传承是无形的,但却是有力量的。不足7万字的回忆录,一半是主人公的回忆,一半是主人公的事迹,两者的默契搭配使我感到,雷锋精神犹如春风化雨,像种子一样在他辅导过的这些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七个孩子无论是下乡、参军、做工,都默默地将辅导员雷锋的教导记于心间,干一行爱一行,将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作为自己的人生底色,他们自觉地以实际行动传承着雷锋精神。“雷锋的学生像雷锋 ”成为他们及诸多被雷锋辅导过的孩子们的人生座右铭,始终坚守着“不能给雷锋抹黑”的底线。这不但是他们对雷锋个人的深情怀念,更是对雷锋精神的一种执着传承,也是本书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