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里长送“老兵”回家 到过大陆17个省份

来源:新华社作者:陈键兴 章利新责任编辑:高飞
2016-06-25 10:40

新华社台北6月25日电 题:“小人物”的“大情怀”——记抱着“大陆老兵”骨灰魂归故里的台湾里长

新华社记者 陈键兴、章利新

接近午饭时间,高雄市左营区祥和里的里长刘德文走进“祥和山庄”,去给住在那里的老人送餐。“赵伯伯,吃饭啦!”一栋老旧的四层楼房前,他弯腰凑近百岁老人赵剑霓的耳边大声说道,而后扶着老人回到房间用餐。

回到办公室,刘德文说起老人们的故事,如数家珍。大约10平米的小屋一角,挂着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德文里长助人济事似亲人,远隔两岸成就靖魂回故里”,落款是“山西老兵张靖山亲属”。

“这些从大陆来台湾的‘老兵’,一辈子独身,他们视我为儿子,我也把他们当作父亲。”做里长十多年,刘德文亲力亲为照顾眷村老人,更因为老人的托付,一次次抱着逝者的骨灰,跨越海峡,带他们回返魂牵梦绕的大陆老家,完成落叶归根的夙愿。

一位在台湾土生土长的所谓“本省”闽南人,与颠沛一生、浸透苦难的“外省老兵”,他们之间有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系,每个故事里都深切刻写着宏阔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大情怀”。

“‘老兵’一生孤苦,能服务他们,是我的福气!”

刘德文的办公室在“屏山新村”的路口,不远就是“祥和山庄”。其实,“村”早已不新,所谓“山庄”也不过是几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房子。

1949年蒋介石撤退台湾,带来大批军人,其后安置形成所谓“眷村”。祥和里就是一个“老兵”聚居的地方,最多时有4000多人,其中长期单身的有3000多位。刘德文2002年接手做里长时,独居老兵还有千人左右,现已不足200位。

1967年出生的刘德文是屏东县高树乡人,祖辈、父母都是普通农民,而他做里长前也没怎么接触过“外省老兵”。

刘德文曾在高雄一家银行工作,1997年在祥和里买了房。“我们搬来后,跟这里的长辈常有互动。他们对我们很好,我大女儿出生时还帮忙照顾。”他说,“人家对我们好,我们也要付出,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去帮忙解决。”

后来,在一位老人鼓励下,刘德文放弃了金融业的高薪资,出来选里长,连任多届至今。

刘德文做了里长后,对“老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十几二十岁就离乡背井,跟着部队到了台湾,几十年和大陆家乡阻隔。两岸开放探亲后,他们才能回家看看,很多人的父母都不在了。将心比心,我们隔一段时间不见父母都不可以,他们呢,太痛苦了!”他说。

刘德文告诉记者,“老兵”靠微薄的退俸生活,平均每月不到2万块(新台币,下同),省吃俭用还可以,但不敢生大病,住院请看护工一天就要2000块。

某天大雨,刘德文出外,遇见一位老人拄着拐杖去买午饭。“只有500米的距离,2个钟头后我回来时,他还在一步一步往回走。”因此,刘德文决定贴补经费为独居“老兵”送餐,一年365天风雨无阻。

在“祥和山庄”送餐时,记者看到,老人们见到刘德文都格外亲近。他在树荫下和91岁的鲍创浦拉起家常,带着浓浓浙江口音的老人说:“你是最好的!你是最好的!”被老人夸赞时,刘德文有些不好意思:“没有啦。伯伯,你当我是儿子就对了!”

翻开厚厚的影集,刘德文动情地回忆起离世的“老兵”。“这位高飞伯伯,湖南人。那年他99岁,住院时把我找去,跟我说:‘里长,谢谢你这些年的照顾,我明天就要死了。’没想到隔天一早,他真的走了。”刘德文语带哽咽地说,“一个就要百岁的老人离世前专门跟我致谢,这份情感是我一辈子的财富。”

“我把这些长者都当作家人,能够服务他们,是我的福气。”刘德文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