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钢铁“匠”士——“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崔道虎印象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刘诗扬 郑子剑 方雷 责任编辑:张硕
2025-09-29 09:14:37

钢铁“匠”士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崔道虎印象

■中国军网记者 刘诗扬 通讯员 郑子剑、方雷

火箭军某旅一级军士长崔道虎潜心攻关技术难题。刘明松摄

深夜,大山深处某工地,施工车辆的灯带蜿蜒如龙。某工程作业面上,一个电动阀门在最后两指宽的位置死死卡住。

“厂家说要返厂维修,可明早就要出任务!”电气组长章玉胜声音发急。

“拆。”崔道虎蹲下身,手顺管道摸到接口,捏住摇晃两下,只说了一个字。

近50个零件——从电机齿轮到密封胶圈,被一一卸下,在帆布上整齐排列,清晰标注,检查无误,逐一复位。

崔道虎拇指捻着旋钮,每推进0.5毫米就停一次车、测一次数据。汗沿着脸颊滑落,和着卡尺的“咔哒”声,砸在钢铁上。

闷热夜色里,反复测量、调整。直至一声轻响,密封垫与阀体终于严丝合缝。

“只差两毫米?”章玉胜难以置信。

“多一毫米,都会漏风渗水。”崔道虎擦着手说。

2006年夏的这个小插曲,最直观地诠释了“对毫厘之差锱铢必较,就是崔道虎的钢铁标准”。从军30载,崔道虎始终保持着一名工程兵对“砺剑筑巢”最自觉的担当和最深沉的热爱。

(一)

崔道虎“钢铁‘匠’士”的梦想,并非天生。

1995年底,他入伍成为工程兵。那时大多数工作都是力气活儿,但他很快就不甘心只靠力气来完成任务。

他尝试用自己的双手“解放”大家的双手——“用最笨的办法,验证科学。”他不怕重来,也不厌其烦地“试错”。

圆珠笔变“子弹头”装置,滑雪板成“翘板式滑动钢板起升器”,缝纫机化身“自动冲孔机”……日常物品,成为他创新创造的源泉。

2002年,他利用台钻原理制造出电动搅拌机,效率提升3倍;一台除锈机,经他改造,一个月任务压缩为一周。七年三次迭代,他执着于加速、提效,只为战斗力。

2022年,某工程任务紧急,用传统方法刮腻子又慢又伤身体。他转向研究3D打印,想让机器代替人工。

有一次调试进行到凌晨,机械臂卡住,腻子管爆开,喷他一身白。他却笑得像个孩子:“承压极限找到了!”

一个月后,“喷涂机器人”诞生;一年后,升级版履带机器人上岗,5分钟刷完一面墙。“顶十个操作手!”战友感叹。

“能避免的苦,别硬吃,技术上的难关必须攻克。”崔道虎说。

火箭军某旅一级军士长崔道虎(右)检修线路故障。刘明松摄

(二)

崔道虎有“不退”的意志。

一次外线架设,地形特殊:一侧悬崖、一侧陡坡。地方公司人员摆手:“干不了。”崔道虎冒雨踏勘12公里山路四趟,最终用“三面拉线、一面配重”法破解难题。

2016年,面对自动化程度高、钢材搬运量大、工艺标准复杂严苛的新型设备系统安装任务,崔道虎主动请缨,打起背囊、住进施工现场,看图纸、定方案、做实验,昼夜鏖战。最终破除厂家“不可能”的论断,成功研究出串联起吊安装新工法。

2023年夏,酷热难当。八台起重机需一天内全部装上轨道。

机油味混着热浪呛人肺腑。精准对接需反复挂钩,手指时不时被挤压,他仍仰头坚持。

六小时后,有人劝:“下来吧!”

“不能松,否则前功尽弃。”十六小时后,最后一台安装完毕。他瘫坐在地,右手食指黑紫,弯曲如钩。

军医针灸时问:“神经压坏怎么办?”崔道虎笑:“施工总会在手上留记号。任务完成了,就值。”

与坚石角力,向胜利突击。任务越重,他越扎根死守;难题越多,他越向前攻坚。

火箭军某旅一级军士长崔道虎(右)调试革新设备。刘明松摄

(三)

钢铁机械在崔道虎手中,仿佛有了温度。

“机器稳定运转,就像脉搏跳动,是一种心灵的共振。”他说。

这种敏感也渗入生活:西瓜用刀切,能品尝出铁锈味;土豆手工切,截面光、口感好……

崔道虎的梦想很朴实——要成为大国长剑出鞘前,最坚实的那块“砺剑石”。

“你怎么这么轴?达标就行了,何必跟自己过不去?”有战友劝。

“工程安装关乎战斗力,少一个‘坑’,重器才能快一步。”崔道虎答。

七年、八个工地,他带团队将接头平滑度大幅提升,焊接效率提高70%;某型阵地构筑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可调节式伪装网支架”被推广运用。

匠心突破瓶颈,科技赋能战场。崔道虎脚步不停。

战士崔玉星手持磨光机工作,钢刷突然绞入裤腿,血肉模糊……这件事刺痛了崔道虎。从第一代除锈机到“多功能自动除锈机”,只为“不再让战友流血”。

“再高端的设备,也要简单实用。”崔道虎说。设备展示区内,新兵操作“钢板自动冲孔机”,他上前问:“学会了吗?”

“放心!一分钟上手,‘傻瓜式’操作!”新兵回答。

火箭军某旅一级军士长崔道虎(中)在与战友探讨设备改进方案。刘明松摄

(四)

南征北战,崔道虎与战友的足迹,追着战场走。

尝到科技的甜头,更感强军的紧迫。设备“水土不服”、市面无现货?那就自己研发。

2004年,陈祖蔺一入伍就被崔道虎的技术与创新吸引:“我想成为他那样的‘技术大拿’!”2013年,陈祖蔺成立“祖蔺精修队”,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一线是创新的土壤。崔道虎重视细节,升级迭代不断加速。

如今,崔道虎牵头成立的“创客工作室”走出越来越多的“草根创客”,一大批实用管用好用的基层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工程建设纪录接连被刷新。

2024年崔道虎作为官兵代表捧回“砺剑贡献奖”,徒弟曹威打电话向他祝贺时,也送去另一个振奋的好消息:设备安装效率再提升!

金灿灿的奖牌里装着崔道虎与战友并肩征战的过往,“胜利”的果实属于这支永不放弃的队伍。

今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电视机前,崔道虎紧盯光荣受阅的大国重器,内心澎湃不亚于“按下按钮的人”。

寒来暑往,钢铁般的工程兵战斗在岩层深处,少见太阳,常隐戎装。他们的眼睛习惯黑暗,却更懂光明。

每当向阵地敬礼告别时,落日的金晖与臂章的火焰黄,在回望的眸中交汇,成为烙进心中的信仰——比阳光更耀眼,比烈焰更滚烫。

未来何在?他们目光如炬,盯着战场、强敌、明天。

火箭军某旅一级军士长崔道虎(前)在任务攻坚前带领大家宣誓。刘明松摄

(协助采访:于元正、窦晨阳、王子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