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曹操重赏谏臣与粟裕论功奖励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杨涛 万松镜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2-06-10 15:15:42

孟良崮战役中向敌发起进攻的我军

原 典

《百战奇略》赏战篇原文为:凡在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卒争先登;白刃始合,士卒争先赴者,必诱之以重赏,故敌无不克焉。法(指《三略·上略》)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赏战篇大致内容为,无论是在攻城作战中遇到高墙深壕,箭石交下的情况,还是当两军短兵相接,展开白刃格斗时,要使士卒奋不顾身地前赴后继,奋勇杀敌,都必须以重赏来激励他们。如此,就没有打不败的敌人。诚如兵法所说:“重赏激励之下,必有勇士出现。”该篇旨在阐述攻坚克难时,以重赏调动士气、激励部队斗志。

战 例

公元207年,曹操准备北征。决策时,有些将领认为军队久战中原、人疲马乏,需要休整,希望曹操三思,但曹操孤注一掷率军北上,一路上险象环生。归来后,曾劝谏过曹操的将领惶恐不安,忙下跪请罪,曹操却重赏他们,并表示这些将领当初的意见是正确的,应当厚赏。

解放战争期间,粟裕十分重视情报工作。华东野战军情报部门“四中队”及时掌握了国民党军将派飞机进行轰炸的情报,部队得以及时疏散。事后,粟裕不仅表扬“四中队”,还奖励每人两斤猪肉。孟良崮战役中,“四中队”的周中昭潜心研究,发明了新破译方法,侦获极其重要的情报,粟裕当场决定给周中昭记一等功。

计谋分析

以上两个战例充分说明“赏战”的重要意义,赏之有术、赏之有道、赏罚分明能增强对部队的控制力,达到巩固己方的目的。

正确认识赏是达到“赏战”目的之重要前提。赏的目的,在于激励斗志、鼓舞士气,运用得当就能调动广大将士的积极性,提高部队战斗力。但也应清醒认识到,赏既是爱的形式,也应有威的体现。赏如果只是爱、不含威,这种赏只是一种溺赏,不可能造成“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效果。因此,奖赏是一把“双刃剑”,指向必须要有针对性。具体而言,就是要论功行赏,赏罚分明。论功行赏,不搞平均分配,杜绝坐享其成、无功受禄的情况出现,就可用具体利益鼓动将士的进取心理与破敌勇气,从而保证每次战斗都能人人尽责、个个出力,是一种符合战争目标的正确价值方向引导。赏罚分明,悬赏鼓动与实施奖励一致,可促使官兵行为沿着所引导的正确方向发挥力量,是每战获胜的无形保证。曹操北伐失利后重赏谏臣,充分体现出其在奖励激励部署上的风度。粟裕奖励有力,激励“四中队”多次提供准确情报,对帮助华东野战军首长正确决策发挥关键作用。

精神和物质奖励有机结合是实施“赏战”的具体手段。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更多是从物质、金钱方面去理解赏的内涵,但物质奖励并不是万能的。从古今中外的战例可知,大部分的勇士并不是因利而战,而是为义而战。在这些义勇之士面前施赏,往往是难以奏效的。因此,重赏不能只理解为物质、金钱,应该包括精神方面的沟通、人格的理解,即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在实施“赏战”的过程中,赏的具体手段应区分为两种: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针对具体需求将两者有机结合方能发挥“赏战”的最大效用。古代社会侧重物质层面上的奖励,动辄以钱帛、官阶等作为施赏的手段,而我军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奖励,如荣誉体系的构建,功臣等级的授予、组织的关心关怀等,这与我军人民军队的本质是分不开的。粟裕对“四中队”论功奖励,既注重为其实现作战价值提供物质保障,更强调荣誉奖励与关心个人。孟良崮战役结束后,粟裕不仅多次公开表扬“四中队”,同时要求副官处给“四中队”配备骡马、挑夫、汽车,在行军时为他们运送机器设备,保证工作顺利开展。不管是“两斤猪肉”,还是几句关心和表扬的话,都能极大调动指战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爆发出巨大潜能。

把握赏的时机和限度是发挥“赏战”作用的保证。有效的奖赏能巩固己方实力,挖掘自身潜力,而运用不当,赏不准、赏不及时或赏之过滥,都会挫败士气、滋生怨气,助长投机主义行为,与“赏战”的初衷背道而驰,此时的赏反而成为一种纯粹功利性因素,就可能变成追名逐利、瓦解士气的腐蚀剂,这是实行奖励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因此,灵活把握赏的频度和限度是发挥“赏战”作用的关键。曹操承认自己判断失误导致出师不利,大胆施赏当初谏言的将领,使得上下一心,极大鼓动了部属的积极性。粟裕不失时机给“四中队”人员分发猪肉,第一时间给破译敌情做出突出贡献的周中昭记一等功,并多次对“四中队”集体予以表扬,可以说既突出了赏的时效性,又体现了赏的示范性,很好地发挥了赏的作用,达到了“赏战”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