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岁月峥嵘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红色娘子军连歌》铿锵激昂。1931年5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特务连正式成立。飒爽英姿的女战士们头戴红五星八角帽,佩戴“女子军”臂章,在鲜红的连旗前庄严宣誓:“坚决服从命令,遵守纪律,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这支琼崖妇女武装,后来被人们称为“红色娘子军”。
她们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在操练场上紧张训练,时刻准备上战场。经过1个多月的练兵,女子特务连迎来了第一场战斗——配合红三团伏击沙帽岭。这场战斗只持续了一个小时,红军毙敌百余人,俘虏70余人,缴获长短枪146支和物资几十担。
首战告捷后,红色娘子军又胜利完成了攻打文市炮楼、保卫文魁岭、马鞍岭阻击战等战斗,配合红军主力先后拔除了乐会、琼东、万宁、定安、文昌五县的多个敌据点。虽然在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下,这支特殊部队仅存在了不到500天,但女战士们却参加了50多场战斗,名震琼崖。
看过电影《红色娘子军》的人都不会忘记这样一个镜头:一位女战士背着熟睡的孩子向根据地挺进。她的原型就是王运梅。
1932年秋,马鞍岭阻击战后,怀孕的王运梅和十多名战友在连长冯增敏的带领下向母瑞山根据地挺进,当时王运梅几近分娩。在挺进深山的一个夜晚,她突然临产,在女战士们用山葵叶和芭蕉叶支撑成的临时产棚里,王运梅的儿子呱呱坠地。为了逃避敌人的追击,王运梅产后第二天就抱着孩子和战友们一起继续前进。
白天随部队上山行军,晚上王运梅就用山葵叶、芭蕉叶盖在孩子身上,抵挡秋夜的寒冷。怕孩子啼哭暴露目标,她把奶头塞进孩子的小嘴里,让孩子吮吸有限的奶水。为了让王运梅多一点奶水,战友们将仅有的野果都让给她。然而由于战斗生活的环境实在太过恶劣,孩子出生仅十几天,连同在一个部队的父亲也没能看上一眼,就在王运梅的怀里停止了呼吸。
娘子军连连长冯增敏脱下军衣包好孩子,战友们在山石旁边挖了个坑,把孩子埋好,还在小坟墓边种上一棵木棉苗。母瑞山的红土地埋下了这幼小的生命,却更加坚定了王运梅“跟党走”的决心。
马世菊告诉记者,外祖母曾经多次去寻找当年种下的那棵树,却始终没有找到,这成了老人心中一辈子的痛,始终无法释怀。
潘先英也是电影《红色娘子军》中娘子军战士的原型。她参军时还不满16岁,是红色娘子军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在家也是死,不如去参加革命打天下!”黄国丰告诉记者,母亲当时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加入了红色娘子军。“当时部队说我年龄不够,不招收我,但是我强烈要求参军,后来部队终于留下了我。”潘先英常对孙子讲述当年的场景。
“她虽然年龄小,但却十分机灵。”黄国丰告诉记者,有一次,女战士们被敌人围困在深山中。极度困乏的战士们正想休息,忽然传来一阵呼喊声:“女子军们,敌人已经撤退了,你们出来集合吧!”一些战士以为是大部队的领导,迫不及待地想出去。
潘先英多了个心眼:“只听到声音看不到人,会不会是敌人的圈套?”想到这,她让姐妹们先等等看再说。果然,没过多久,等得不耐烦的敌人对着树林开枪了。正因为潘先英的机警,娘子军们才没有落入敌人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