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由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拍摄制作的5集电视纪录片《腾冲腾冲》登陆央视军事农业频道。这部讲述70年前中国远征军驱逐日寇之惨烈战事的纪录片,史实准确不乏鲜活、制作精良且有创新,拥有厚重的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一经播出便受到广大观众的火热追看,亦获得有关史学专家的高度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该片的背后,从摄制组成员的记忆中寻找光影背后远征军的不死魂魄。
——编 者
任何影视作品的创作,都须着眼于人。由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拍摄的5集电视纪录片《腾冲腾冲》在追溯和再现远征军驱逐日寇历史的过程中,让摄制组最难忘怀的,同样是人。包括生活在今天却痴迷于滇西抗战研究的一群当地“奇人”,在腾冲战役中英勇牺牲而将年轻的生命定格于历史天幕上的一群热血男儿,已是风烛残年正在走进历史的一群幸存老兵。
在腾冲,中国远征军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从2013年4月开始,摄制组先后五下腾冲,进行了大量采访,还结识了几位“腾冲奇人”。
奇人之一段生馗,原本是学金融的,大学毕业后在腾冲一家银行工作,官至副行长,可他真正的兴趣却是收集抗战文物。
由于经历过一场大战,早年间散落在腾冲乡野的抗战文物很多。在童年的打仗游戏里,段生馗总是扮演远征军司令,而且用的全是真家伙。后来,小伙伴们长大了,各奔东西,只有他这个“司令”锲而不舍地积累着他的“道具”。如今,滇西抗战纪念馆陈列的近万件文物,几乎都是他提供的。而这,只是他全部收藏的十分之一。
纪念馆的大厅里,三面墙上庄严地排列着1300顶远征军官兵用过的钢盔。段生馗说:“每一顶钢盔下,都曾经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另一位奇人也姓段,叫段培东,是当地有名的农民作家。1942年腾冲沦陷时,他才7岁,目睹了日军在家乡的烧杀抢掠,两年后又亲眼见证了远征军收复腾冲的情景。他告诉我们:当年他是“战场拉拉队”的一个,部队攻打来凤山,他们就跟在后面喊:“中国兵万岁!勇敢万岁!杀!”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段培东除了务农,便是走村串寨收集抗战故事,然后躲进自家小院,像种庄稼一样在稿纸上耕耘,历时10年写出《剑扫烽烟》等近百万字的滇西抗战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