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旅文化>>文化长廊>>万象>>正文

疯狂的艺术!梵高之耳成功复制 有听觉可对其说话

来源:成都商报责任编辑:王春艳2014-12-15 10:48

艺术血缘造就“梵高之耳”

梵高一生为贫穷所困,“画入心魔”的他为了坚持自己的艺术,不得不靠着弟弟提奥的救济。在梵高看来,他只能把自己献给画布和色彩,其他的生活烦扰应该由弟弟来解决,因为他把自己的作品全部给了提奥。提奥热爱和尊敬哥哥的艺术,虽然自己也并不是很富裕,但是他心甘情愿地去支援哥哥,在梵高每次遇到经济问题,甚至情感问题时,他都会及时给予无私的帮助。可以说,没有提奥,这世上根本不会有梵高……在Diemut Strebe对美联社讲述自己为何要做这件艺术品的缘由时,她特别提到了梵高的弟弟提奥。选择从提奥的后人身上提取活细胞样本,一是因为两人的血缘关系,二是因为提奥在艺术上与梵高几乎一脉相承,情谊深厚。1990年的传记式电影《梵高与提奥》表达了这样一幅兄弟图景:梵高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他死于对绘画的癫狂,对提奥的愧疚。梵高自杀后,伤心绝望的提奥很快也撒手人寰。兄弟俩都不曾有机会来享受天价梵高艺术所带来的成就……

“梵高之耳”也正因为有这样的“艺术血缘”,在开展后引起艺术圈内共振。荷兰《哨声》报这样表示,“现在看来,除了梵高的曾侄孙、梵高博物馆董事会顾问文森特·威廉·梵高之外,他弟弟提奥的玄孙也注定成为艺术圈的一位传奇人物,耳朵的重生象征着另一种延续和希望。”

梵高

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

出生于荷兰乡村,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而当他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在阿尔,梵高想要组织一个画家社团。1888年,高更应邀前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