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近年来,围绕着“军队向强军目标迈进、加快战略转型”的发展大势,军事文艺与时俱进,持续为改革强军注入新的文化活力和精神动力。长篇小说《预警》、歌曲《强军战歌》、大型情景声乐套曲《西柏坡组歌》、话剧《兵者·国之大事》等优秀作品,聚焦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主题,受到部队官兵广泛好评。但不容回避的是,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如何更加有效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更加深刻地表达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军队文艺工作者亟待思考解决的现实课题。
比如说,近年来的军事文艺作品中,直面军营现实生活,正面表达新一代官兵爱国情怀的精品力作还显得较为稀缺。令官兵们耳熟能详、热血沸腾的表达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品,诸如《历史的天空》《亮剑》等等,表现的都是革命历史题材。父辈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当然能够激励后辈革命军人接力前行,然而,同代军人的爱国情怀显然更能够在当下的青年官兵中间产生情感共鸣和示范作用。
又比如,当下的不少军旅作家更多关注的是个体的命运遭遇,往往细腻描摹个体的利益得失、升降浮沉,反复铺陈生活失意的苦闷、抑郁与感伤,任凭“底层叙事”的潮水在自己的笔端肆意流淌,甚至执拗地表现军营中存在的负面现象,热衷于泛泛地书写人性。这样的作品读了以后只会让人垂首丧志、情绪低迷,又怎能起到激励部队官兵战斗意志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作品对军事文艺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传统亦构成了某种颠覆和消解。
再比如前一段时间甚嚣尘上的“抗战神剧”,“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子弹在空中180度大转弯”等雷人镜头,让观众大呼智商受到了侮辱,严肃厚重的抗战题材被拍成了武侠剧、科幻剧甚至言情剧。尽管这些“抗战神剧”的宣传介绍,几乎无一例外地声称自己表达的是家国情怀,宣扬的是爱国精神,但它们刻画的是符合历史真实的爱国英雄吗?日军在作品中被描写得如此低能、孱弱,能够展现出当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历史情境吗?观众能够从这样的神剧中汲取到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抗战神剧”对爱国主义的轻浮化、戏谑化的表达,完全可以视作在市场经济消费主义大潮冲击下迷失创作方向的结果。这种胡编乱造、过度娱乐化,实际上是在消解国人的爱国精神,遭到广大观众的嘲讽、批评与抵制也是势所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