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军事文艺永恒的主旋律

—— 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繁荣发展军事文艺系列谈之九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陈 曦责任编辑:吴昊
2015-12-07 02:19

习主席指出:“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 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把握爱国主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如何更加深入有效地在年轻一代官兵中传递爱国主义精神传统?除了继续挖掘革命历史题材、塑造战争英雄外,和平年代的军事题材怎样表现爱国主义主题?如何才能不被市场经济商品大潮所裹挟,塑造出“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英雄形象?如何才能在军事文艺创作中真正改变当代英雄缺席的现象?以上这些具体问题,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大的时代课题——在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上,军事文艺怎样更好地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精神更加入脑入心。

首先,军事文艺应进一步重视对广大官兵爱国情操的熏陶培育。当今时代,新军事革命汹涌澎湃的浪潮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战争形态。在未来信息化战场条件下,军人端坐在指挥室里,面对电脑,按键操作,即可完成作战指令。有人以为在这种情况下,对军人血性、胆气的要求可以不必那么高了,对军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弦也可以不必绷得那么紧了,这其实完全是误解。无论战争形态怎样变化,爱国主义精神都统摄和决定着军人对祖国的忠诚、对责任的担当。以润物细无声、沁人心脾的方式完成对部队官兵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军事文艺无疑任重道远。

其次,军事文艺对爱国主义的表达应该更好地适应广大军人、特别是青年官兵欣赏趣味、审美方式的变化。现在的部队,80后、90后官兵已成为主体,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情感接受方式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军事文艺作品中空洞地高喊爱国主义口号,生硬地诠释爱国主义概念,是难以得到他们由衷地欣赏与青睐的。军队文艺工作者要扎根基层,倾听官兵的心声,了解官兵的需求,发现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感人肺腑的“四有”品质。武警新疆特勤支队年轻的班长刘志军,在追击暴恐分子的战斗中,被一名顽敌将一支锋利的长矛刺进嘴里,在仰面倒地的一瞬间,他果断开枪击毙了两名暴恐分子。这需要何等的胆量和血性,背后有着怎样深沉博大的爱国精神作为支撑!军队文艺工作者要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刘志军这样的当代英雄,不断走进他们的灵魂深处,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熟悉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才有可能让自己的创作接地气、有生气。才有可能塑造出让当代青年官兵心服口服、倾心向往的英雄形象,使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真正照进他们的内心,滋养他们的灵魂。

再次,军队文艺工作者要进一步坚定自身的爱国主义信念。习主席告诫广大文艺工作者:“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军队文艺工作者对此更要有深刻的感悟和领会,始终清楚“我是谁”——“我”是军人,是文艺战士,有着红色的基因,肩负着庄严的使命!要以天下为己任,心中装着对党和国家、对军队和人民的大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的精品力作;才有可能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