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长征人物奖评选揭晓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雷从俊责任编辑:吴昊
2015-12-29 05:08

以劲健之笔为英雄塑像

——“长征人物奖”评选侧记

■本报记者 王振江

一个强盛的国家,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伟大的民族,永远保持对崇高的向往;一支强大的军队,需要英雄血性的不断浇灌。

鲁迅先生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一部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让欧阳海这个典型人物永存人们的记忆,并激励影响了一代代读者。

创刊于1975年的“长征”副刊,一直高扬革命英雄主义的时代主旋律,以深厚的情感、独特的角度、灵活的艺术形式和深情的笔触,反映了时代的风貌,记录了军人的生活,塑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些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官兵,成为读者心中“最可爱的人”,主人公们身上所代表的革命精神和时代气质,深深鼓舞和影响了几代读者。近年来,“长征”副刊所刊发的优秀作品中,也有杨业功、李向群、向南林等一大批在全军乃至全国都颇有影响的时代人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持续关注和广泛好评。

为进一步传扬英雄的精神,更好地发挥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从2013年起,我们在“长征文学奖”中特设立了“长征人物奖”,颁发给过去一年在“长征”副刊宣传过的、具有突出贡献和人格魅力的作品主人公。

经过严肃认真的评选,新一届“长征文学奖”获奖作品于今年9月揭晓。在回看这些获奖作品之时,许光、朱彦夫、满广志、朱呈镕等7位出现在获奖作品里的主人公,深深感动了我们。他们中有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的原型,有创造战场生命奇迹、书写极限人生的钢铁战士,有矢志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新型指挥员,有在命悬一线之时用自己的生命保护战友的指导员,还有以母亲的慈爱之光温暖兵心的沂蒙新红嫂……

仔细品读这些人物形象,我们发现,他们具有一定的典型价值和代表意义。这些人物,情感真挚炽热,个性鲜活饱满,精神催人奋进。他们如翻卷的浪花,奔腾逶迤,融入绵延40年时光的“长征”人物长河,让每一位读者凝神聆听历史曾经滚过的激流与轰鸣,深刻地感悟闪耀时代精神的英雄魂魄,又真切地触摸当下强军兴军强劲跳动的脉搏。

我们从中不难看到创作者鲜明的创作特色,就是以劲健之笔为英雄塑像。

品读这些作品和作品的主人公,我们深深感到,一部优秀的作品,要善于从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与英雄人物身上汲取营养。一支部队的辉煌历史,是一个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黄钟大吕,而英雄是这个精神谱系中的坐标。我们这支军队从南昌起义一路走来,经过雪山草地的漫漫长征,抗战烽火的浴血荣光,创造了足以辉映历史的战争传奇。这是军旅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我们应该敬畏它,走近它,书写它。要进一步将创作的笔触聚焦到矢志打赢的普通官兵身上。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而创造战争奇迹的仍然是那些普通官兵。这些获奖作品的成功,说明文艺作品要触摸到时代的律动,塑造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形象,描写他们火热的生活,反映他们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情感。要进一步发挥文学作品对官兵英雄人格的塑造和独特培育作用。越是在投身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时代,越要用军旅文艺彰显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强军风采。越是强调军队能打仗、打胜仗,越要发挥文艺作品对弘扬、塑造、培育官兵的精神世界的巨大作用。

“长征文学奖”“长征人物奖”对于“长征”副刊40年的历史来说,也许稍显年轻。值得欣慰的是,“长征”铺就的英雄主义的血性底色在不断延展,而一件件获奖作品、一个个获奖人物也不断地增加着“长征”副刊的分量。

以劲健之笔为英雄塑像,“长征人”的脚步永远向前,永不停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