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人类历史坐标中的亮丽风景

来源:新华社作者:朱鸿亮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6-10-07 16:15

人类历史坐标中的亮丽风景

——走向世界的长征

新华社记者朱鸿亮

82年前的10月,濒临绝境的红军队伍从于都河畔出发,在重兵追堵下跨越千山万水、战胜艰难险阻……最后,走到陕北,走向新生,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这段征程的结束,迄今已整整80年。然而,这段扭转乾坤的征程,却以其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丰富内涵为世人所铭记,成为人类历史坐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中国革命的名片

1936年夏天,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他曾经与之共处18个月的中国红军:“他们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天天不分昼夜地行走……但这些身着破衣、草鞋的年轻战士还常常围绕着人的精神等哲学命题讨论……”

凭借一张法文地图,薄复礼帮助萧克的红六军团与贺龙的红二军团成功会合,参加了红二方面军的部分长征。与红军的偶然相遇,使得这位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传播西方教义的中年人成为第一个向世界传播中国长征的外国人。

同一年,年轻的美国记者斯诺带着由刘少奇签署的介绍信、两台照相机和24个胶卷走进陕北,写出了《红星照耀中国》。他这样向读者介绍自己的新书:“读者可以略微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斯诺认为,与红军长征相比,公元前2世纪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进军,不过是一次“轻松的假日远行”。

对于当时世界各国的外交官和政治观察家而言,长征就和毛泽东一样,是中国革命传奇的一张名片。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被翻译成俄、德、法、意、西、葡、日、荷、蒙古、瑞典、印地、哈萨克、希伯来、塞尔维亚等多种文字,风靡全球。

美国历史学家里奥·胡柏曼说:“长征是《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高潮,我们一直在反复阅读斯诺的有关记述。”80年过去了,此书依然是了解现代中国和中国革命的必读书。

斯诺本人也因报道长征而3次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接见。他将长征誉为“震惊世界的行军”,并预言“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