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数据时代传统出版编辑必须学会“借船出海”
■文字编辑 沈磊
大数据时代传统出版编辑如何转型?优势又在哪里?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出版社为适应市场求新求变。传统出版面临着向数字化出版转型。作为传统编辑的我们如何适应这一转化?我们的优势又在哪里?
首先我们直接和作者接触,我们为作者服务,而作者来自各行各业,因此我们有着丰富的行业资源。数字化出版中这些资源可以很好地为我们的用户服务,甚至成为我们的用户。
其次,我们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传统的纸质书出版要求我们编辑注重质量,注重创新,我们在数字化出版中要继续保持这一优良传统,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自己。
最后,我们具备学习的精神。数字化转型我们面临很多陌生的、不理解的问题,但是论坛中有专家这么说“编辑是一种热血,一种情怀”,我们满腔热血地做一件事,不固步自封,不惧怕学习,那么还有什么能难倒我们吗?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传统编辑不能再固步自封,必须学会“借船出海”。

军事图书编辑要强化互联网思维
■文字编辑 苏煜尧
互联网思维第一位的就是用户思维,得用户者即得天下。也正是如此,传播方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创新。可以说,创新传播方式是互联网时代军队媒体的涅槃,是网络时代给军事图书编辑提出的全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强化创新意识,着力创造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
要用新视角发掘独特“产品”。即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变“我怎么看”为“受众怎样看”,用“第三只眼”观察事物,审视选题,千方百计发掘受众喜爱的“产品”。如长征出版社近年获得多个奖项的“强军梦系列”丛书(11本)就紧紧把握了这一点,广受部队官兵欢迎,有近百个旅团级单位,将该丛书列为部队党委中心组学习的指定用书。
要用新口吻讲强军故事。如前所述的“强军梦系列”丛书就是注重通过讲故事来强化有效传播。其中,我担任责任编辑的《走向世界——中国军队的和平担当》这一选题,就注意用基层官兵喜闻乐见的新口吻,通过案例牵引,客观讲述强军故事,并做到理论语言生活化、政治语言知识化;善用网言网语讲故事,将网言网语融入生动的故事中,在故事中营造网络语言氛围;变“我说你听”的居高临下为“为您服务”的俯身贴近,平视叙述,娓娓道来。正是如此,此书还未出版,就不断有电话询问,上架当天,就被订购百余本。按发行部衡保文主任的话说,这是当前图书发行的“逆袭现象”。其他几本亦然。
要用新方式解读深阅读话题。再以如前所述的“强军梦系列丛书”为例,这一理念就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我和同事罗园以“权威论著简评+美术设计配图”形式推介的《战之能胜——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战略边疆——高度关注海洋、太空和网络空间安全》等,本社网站推出后,人民网、中国军网和解放军报“两微一端”等权威媒体纷纷转载,网友评价“棒棒哒”。又如,我和罗园为《亮剑青铜峡》选题创作的“触摸某铁甲雄师的温柔”“触摸某铁甲雄师的血性”等十余件诗画作品,甚至超过了前面所述图书推介的效果,网友围观不断。这启示我们,要根据互联网时代受众审美情趣的变化,通过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和插图,适应读图时代特点,强化主题,丰富内容;通过活用图表、分类、概括、标注、提示等新的呈现方式,使高深严肃的军事话题变得轻快起来;通过通俗易懂的阐述、案例解读和用新大白话“翻译”等,使强国强军的重要话题变得生动起来,便于广大读者,尤其是有利于部队基层官兵学习掌握其精髓。
综上所述,军事图书编辑必须强化“用户至上”的原则——把媒介当成产品,将受众当成用户,由模糊的、缺乏具体对象的大众营销,变为提供具体清晰的、个性化内容的服务,真正贴近官兵,确保有效传播,定点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