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出版人眼中的“互联网时代编辑”什么样?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长征出版社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6-11-07 11:18

2.要强化目标意识,积极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的特点规律

军人天生为打仗。军队新闻出版人除了要拿“枪杆子”,还要用“笔杆子”在军事战场之外的“第二战场”——舆论战场唇枪舌剑。这就要求其要围绕习主席“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积极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的特点规律,拓展政治工作的直接作战功能。

第一,靠清晰界定作战目标牵引聚焦用力重点。军事话语体系作为国家意志和战略利益博弈的手段与实现方式,其核心就是紧紧围绕国家核心利益进行组织与实施。我军的职能使命,决定了它战时和平时的基本着力点。战时主要是:实施战略威慑,瓦解敌方斗志,“不战而屈人之兵”;动员官兵英勇杀敌,赢得战争胜利;引导民众团结一心,同仇敌忾;争取中立国支持,瓦解敌对国的军事同盟。平时主要是:展示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良好形象;赢得广大受众对我军的理解乃至认同,营造有利于我强军目标实现的舆论环境;澄清真相,让谣言不攻自破;满足受众求知和对中国军队、中国军人了解的欲望;等等。

为实现上述目标,军队新闻媒体人要准确传递统帅部声音,充分表明我军鲜明立场和态度;有效引导官兵统一思想,坚决服从军委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快速发布权威信息,及时传递最新进展;突出宣传官兵英雄壮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广泛获取对手宣传信息,客观评述热点事件性质;果断应对对手攻击和挑衅,巧妙戳穿对手欺骗伎俩;全方位反映我军光荣传统和正义之举,客观介绍军事知识和官兵工作生活;等等。这既是当前国际化军事出版对话语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军队新闻出版人在构建话语体系中要聚焦用力的重点。

第二,靠准确把握内在要求实现最佳传播效果。军事话语体系是跨行业、跨时空、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话语体系,准确把握内在要求方能实现最佳传播效果。①要区分话语对象。要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和语言习惯,学会“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针对不同受众的民族、文化、语言等不同特点,用其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传播,同时还要尽可能使其获得及时、多角度、多听觉和多视觉的审美体验。②要注重议题牵引。要善于用活中国文化元素,用核心价值观引领议题和话题,突出思想价值内涵,抢占道义制高点,提高感召力。要善于破解对方设置的议题和话题,不被牵着鼻子走。比如,美国人老讲“中国威胁论”,我们可以讲“和平发展论”,也可以针锋相对地讲“美国霸权论”。③要坚持刚柔并举。既要遵守宣传纪律,善于运用国际法规揭露敌人阴谋,赢得国际社会舆论支持,又要多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观点立场,激励民众,震慑敌人,还要多用国际通行方式、模式和语言说话,学会“中话外说”“东话西说”“硬话软说”。

第三,靠正确把准基调时机实现有理有利有节发声。军事话语体系是国家意志和战略利益博弈的具体体现,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在国际化军事出版中,军队新闻出版人要把鲜明的党性原则融入到对国家核心利益的维护中,把准基调和时机。①在涉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问题上,一定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慎重稳妥,不偏离正确的基调和方向。②着眼全局,选择最有利的“出击”时机,把握好分寸和火候,让受众感到“这正是我最想知道的!” ③依托某种令受众普遍关注的事实,顺其自然扩大影响,实现“基调”和“时机”有机统一。近年我国外宣话语体系上有许多这方面经验。2013年4月26日,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钓鱼岛问题涉及中国领土主权,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这等于向世界宣布,无论付出何种代价也绝不可能在此问题上让步。这既顺应了民意,又适时亮出中国“底线”,赢得主动。

3.要强化创新意识,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话语体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创新,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丰富多彩的创新条件。这就要求军队新闻出版人要强化创新意识,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给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赋予新的内涵。

第一,要打造“四两拨千斤”的话语体系。社会思潮越是此起彼伏,观点流派越是纷争激荡,传播格局越是多元分化,人们越需要高屋建瓴、纵览全局的理论指引。这说明,以话语的融通激发思想的“共鸣”,就能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撬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改造社会的大格局。①要在继承中创新。要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源泉,努力从干部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寻找、发掘思想共识、价值共识、表达共识的新概念、新表达、新阐释。要着眼中国特色,多挖掘那些富有时代气息、代表中国军队主流、体现中国军人特点、具有广泛认同的新故事,使我军的话语凸显出务实、亲民、阳刚的深沉力量。②要立足世界传播前沿创新。要从国际的角度来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学习借鉴中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成果,创造既可凝聚全社会政治共识,又能为理论研究开辟新的广袤空间,还因其通俗性和开放性,使普通大众、基层官兵也能从中获得切身感受和体验的话语体系。③要盯着问题创新。要按照马克思“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观点,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重大的、迫切的问题,创造能代表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浓缩时代精华的话语体系。

第二,要打造“穿解放军军装”的话语体系。2016年4月28日,中国军网发布的《战斗宣言》征兵宣传片,推出10余天,单平台累计播放就达7000万次,网友参与跟帖留言约10万余条。就连惯于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和中国军队的西方媒体也不淡定了,美国《军队时报》网站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布了面向年轻人的新的征兵视频,在各个方面都胜过美军。”纵观该片,其成功在于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节奏感极强的Rap曲目为背景音乐,突出动感、时尚、炫目等主要特征,生动展示了十八大以来我军实战化训练的恢弘场景,展示了人民军队的现代化装备,展示了中国军人无往不胜的决心。片头“脑子里永远有任务,眼睛里永远有敌人,肩膀上永远有责任,胸膛里永远有激情”四句独白,更是生动体现了中国军人血性、阳刚、坚毅、勇敢的一面。由此说明,当前除需要“小米加步枪”的故事,还需要更多中国军队、中国军人的新故事。中国特色军事话语体系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军情,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以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践为本位。我们研究、分析、总结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伟大实践,必须跳出旧有的话语窠臼,构建既具有中国军事特色、中国军队气派、中国军人风格,又适合中国国情军情、适应时代、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穿解放军军装”的话语体系。

第三,要打造“用户至上”的话语体系。互联网思维第一位的就是用户思维,得用户者即得天下。我们已经进入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课等无时不在影响着受众的价值选择,我们最需要的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方式,打造出与互联网思维相适应的话语体系——“把媒介变成产品,将受众当成用户”,由模糊的、缺乏具体对象的大众营销,变为提供具体清晰的、个性化内容的服务,达到精确营销,定点传播。①要用新视角发掘“军品”。即变“我怎么看”为“受众怎样看”——身在军中想地方,身在战场(现场)想后方,身在中国想外国,用“第三只眼”审视作品,发掘受众喜爱的“军品”。②要用新口吻讲述军旅故事。要变套话为家常话,学会用生活语言、群众语言讲好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的故事;要做到理论语言生活化、政治语言知识化,在讲故事中说道理,在说道理时讲故事;要学会用网言网语讲故事,将网言网语融入故事中,在故事中营造网络语言氛围;要变“我说你听” 的居高临下为“为您服务”的俯身贴近,平视叙述,娓娓道来。③要用新呈现方式做深阅读话题。国际化军事出版其实是对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的“翻译”。要学会用新大白话“翻译”专业军事话题,使一些需通过深阅读才能理解的高深军事话题变得轻快起来;要借鉴民众新的表达方式、网络动漫、肢体语言等,把专业话题讲得让受众听得懂、爱听;要活用图表、分类、概括、标注、提示等新的呈现方式,使强国强军等重大主题出版变得生动起来。

(来源:韬奋出版人才论坛征文参评办公室;罗园配图)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