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非遗”传人:“黄河船工号子”再回响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作者:张毅力 王玉兴 戚艺芳 霍亚平 肖懿木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6-11-14 17:01

83的张君厚重现当年喊号子的场景

人民网三门峡11月14日电 (张毅力 王玉兴 戚艺芳 霍亚平 肖懿木)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出发,一泻千里,穿越黄土高原,在豫晋陕三省交界处曲折向东,在三门峡陡然平静下来。千百年来,依黄河而居的三门峡人在母亲河的滋润和哺育下繁衍生息。

历史的风烟遍布大河两岸,交汇成多彩多姿的壮美画卷。会兴渡位于黄河南岸的会兴小镇上,古时因其地势险要,曾是豫西、晋南物资交流的“黄金通道”,船只繁忙,喊着号子的船工是当时黄河上一道独特的景象。

想要研究这里的“船工号子”,张君厚是“活化石”。今年83的张君厚老人,是三门峡地区“黄河船工号子”唯一的传承人。17岁时,为了生计,他跟随父亲来到渡口的摆渡船上,做了一名船工。当我们找到这位老人时,他一定要带大家去了老会兴渡口看看。

面对着熟悉的渡口,张君厚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说着说着,就随着手势,喊起号子来。

“起锚!”“喂号、喂号、喂喂号……”张君厚拉开了嗓子。虽是满头银发,可声音洪亮,精神矍铄。他边比划边讲解:“船工号子一共有十几种,分起风、起锚、短号、长号、慢号等等。

身后的黄河水平缓东流,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沉淀已久的历史。自古以来黄河上都流传着一种韵味独特的“船工号子”,其作用是让纤夫统一节奏,协调动作,调动情绪,提高出工效率。而“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以它低沉的曲调,浑厚的合唱,成为此类号子的代表。

为了找“号头”,张君厚从2001年开始,辗转山西平陆、陕西潼关、河南济源等地,寻找曾经的工作伙伴。然而几年下来,他发现当年“喊号子”的船工如今大多已离世,三门峡地区仅剩下六七个人,还数他年纪最小、头脑最清楚。

2007年,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被评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紧接着,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保护工作提上日程。 近几年,一些文化工作者曾辗转多处寻觅、搜集了大量有关三门峡黄河船工号子的材料,包括唱词、曲调,还制作了老船工的演唱及访谈音像资料等,试图还原“黄河号子”的原貌。

52岁的李鸿雁和他的三人形象策划公司,经过层层筛选担起了对《黄河船工号子》再挖掘、再加工的重任。“这是在三门峡这块土地上发出的声音,代表了黄河的声音。黄河又是我们的母亲河,可以说更代表着中国的声音。它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意义深远,我们必须赋予黄河号子一种新的生命。”李鸿雁说。

今年5月,第三届中国(三门峡)黄河大合唱艺术节颁奖仪式上,在豫西地区黄河岸边传唱了上千年的“黄河船工号子”首次被搬上了舞台。“岸上的大姐稀又稀,正值二八一十七,你若与我拜三拜,明年找个好女婿……喂号,喂号,喂号——”随着“船工”高亢的嗓音挑起,铿锵有力的号子声震撼着现场的观众。

“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有更长远的打算。”李鸿雁说,未来将努力把黄河船工号子打造为中国国际黄河文化旅游节的主题曲,还会以此为主题编排舞台剧广泛推广,将其永久传承下去……

采访结束时,我们仿佛又听到了“回航”的号子声。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