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石门——夏湘平与《石门颂》

来源:“人民日报文艺”微信公众号作者:张志刚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6-11-27 22:02

走进石门——夏湘平与《石门颂》

张志刚

夏老,名湘平,书法界又尊他为夏公,是以隶书名重书坛的大家。初识夏老,第一印象是精神矍铄,热情谦和,平易近人。记得当年与夏老谈及书法,他首先提到的是我曾听闻其名却倍感生疏的《石门颂》。

谈及《石门颂》,我感到有些窘迫了。那不就是晚唐五代诗人韩偓所说的“寒藤挂古松”一般,用枯涩的线条写成的隶书吗?怎么就值得眼前这位长者数十年苦苦追求呢?疑惑和不解困扰我多时。

岁月流逝,我开始关注并进一步探究,肤浅与汗颜之感常萦绕于心,同时我也逐渐地走进了石门,走近《石门颂》,也走近了夏老……

汉隶极品

秦岭自古以来就横卧在巴蜀与中原之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至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六年至九年(公元63—66年),汉中太守鄐君最终完成历代修凿褒斜道的工程。褒斜道南出褒谷穿越七盘山有一段隧道,史称石门。褒斜道开通后,过往的文人墨客无不为之赞叹,常抒怀为文将之镌刻在石门内外的崖壁上,世代积累形成了壮观的石门摩崖石刻。其中,有十三种汉至南宋的石刻最为世人推崇,称“石门十三品”。

东汉安帝刘祜永初元年(公元107年),褒斜道因动乱破坏而断绝,秦岭两侧社会与民众生活重又陷入高山阻隔、交通中断的状况。至汉顺帝时,时任司隶校尉杨涣(字孟文),力排众议,奏请顺帝重新打通并拓宽褒斜道。他历尽艰辛,风餐露宿,火烧水激,重开石门,加宽延伸穿山通道六丈有余。东汉桓帝刘志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时任汉中太守王升视察石门,感念自己的同乡、武阳(今四川眉山市彭山区)人杨孟文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亲自撰文颂扬,并刻石于石门隧道西壁,史称《石门颂》。

《石门颂》列“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被尊为摩崖石刻的杰出代表,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它用凿子镌刻在凹凸不平、未经打磨的天然石壁上,奔放纵逸,奇趣天成,与庙堂之作相比,充满山野之气。《石门颂》的笔画逆入平出,含蓄蕴藉;结体捭阖开张,拙中有变。清代书法家杨守敬称赞“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路皆从此出”。

夏湘平1986年节临《石门颂》。

《石门颂》还被尊称为草隶的鼻祖和楷模,其笔势大气磅礴,拙朴典雅,野趣横生。《石门颂》被称为草隶,始于近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康有为。传康有为曾在石门洞中研习书法并生活达七日之久,仰慕之情,可见一斑。我国最大的综合性辞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海》封面“辞海”两字,就取自《石门颂》。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