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海空边防管控意味着什么?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苏煜尧责任编辑:柳晨
2017-03-06 13:04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海空边防管控意味着什么?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海空边防管控引出的战略话题

■苏煜尧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海空边防管控意义重大!”——中国军网等军队权威媒体昨天(3月5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海空边防管控》(记者费士廷 摄影:李三红)的新闻,成为参加两会的军队代表委员和国内外受众关注的一个焦点。

中国军网等军队权威媒体的报道这样表述:“李总理说,新的一年,要强化海空边防管控,周密组织反恐维稳、国际维和、远海护航等重要行动。”​

新闻很短,但意义重大。有军事专家分析说,强化海空边防管控,周密组织反恐维稳、国际维和、远海护航等重要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事关战斗力要素的方方面面,给军改提出了很高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出发,加速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建设,尽快实现作战力量一体化。

那么,强化海空边防管控,周密组织反恐维稳、国际维和、远海护航等重要行动,到底要实现哪些作战要素一体化?不少网友纷纷打听。这里,我们就通过《精锐之师——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与你共同分享一下这个战略话题。

按照未来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需求,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不应当是一个各种作战力量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堆积木式”的体系,而应当是一个陆海空火箭军等各军兵种力量密切协同、高度融合的一体化联合体。从未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上看,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作战力量应当进一步加速一体化的进程,尽快实现四个作战要素一体化。

实现作战力量一体化。信息化战争的突出特点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强调的是多军种能够在战略、战役、战术各个层次,在遂行军事任务的多种空间,在各种天候条件下遂行一体化联合作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大量高技术武器装备应用于战场作战,尤其是C3I、C4ISR等指挥控制系统的出现,为各军兵种的联合提供了平台,单一军种制胜的思想逐渐被抛弃,多军种联合作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代战场上。海湾战争不仅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合作战,更是多军种的联合作战。此后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多军种联合作战的特征更加明显。从世界各主要国家推进军队转型的情况看,这些国家军队普遍认为,在未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单一军种很难完成作战任务,必须把诸军兵种联合起来,实现作战力量的优势互补,实施跨军种混合编组的方式,实现作战力量编组的一体化和多能化。将各军种力量按作战任务需求组成“模块化”部队,用拼积木的方式,把它们混合编组成一个集多军种兵力和兵器为一体的多能化作战力量,从而形成整体作战优势。

实现武器装备一体化。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要求武器装备不只是完成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功能的作战平台,而是基于信息系统、且与其他作战要素和作战平台具有必要联系的子系统。最近20年,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隐形技术和纳米技术不断发生突破性进展,一批又一批高技术武器装备特别是新概念武器陆续问世。美军等发达国家军队在将大量高新技术广泛用于军事领域,实现武器装备发展的各个击破的同时,也正在实现由个别到普遍、由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过程。通过大力发展数据融合技术、全球信息栅格等先进信息系统,不同武器装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能力大大加强,武器装备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的趋势,远程攻击能力大大增强,打击精度空前提高,杀伤力成倍增长,武器装备的系统性更加明显。美军在近期几场局部战争中使用的“精确制导炸弹”,之所以显示出那样强的作战能力,就是因为它具备了“体系作战能力”。侦察系统获得目标参数,通信系统确保相关信息顺畅流动,控制系统保证导弹准确飞行。正是系统的作用,实现了“体系作战能力”,进而使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得以最大化发挥。

实现指挥控制一体化。一体化作战指挥体系是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大脑”和“神经”,也是生成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的关键环节。没有高度权威的一体化联合指挥系统,就会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局面,各种参战力量的作战行动就会变成“一盘散沙”。目前,发达国家军队十分重视发展先进的信息化指挥控制系统,力求实现情报侦察、预警探测、信息传递、信息处理和指挥控制的实时化和一体化。比如:美军正致力于建设“全球信息栅格”(GIG),计划将上百万个节点连接成网,实现从传感器到射手、从军事统帅到散兵坑的“无缝信息链接”,并强调运用“网络中心战”,使以武器平台为中心的联合作战发展为以信息网络为中心的一体化作战。为了突出指挥体制的科学性,各国军队都在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把横窄纵长的垂直树状指挥体制改变为横宽纵短的扁平网状指挥体制,以便减少指挥层次,缩短信息流程,提高反应速度,增强生存能力。因此,从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要求看,我军应在进一步深化指挥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树立新的指挥观念,创立新的指挥方法,注重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融合和链接作用,尽快建立并完善我军特色的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控制体系。

实现作战保障一体化。一体化联合作战具有作战空间广、参战力量多、作战消耗大、战局转换快的特点,作战行动是一体化的,要求保障也必须实现一体化。为保障部队顺利遂行作战任务,无论是作战保障、后勤保障、装备保障和政治工作保障等,都要按照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要求建立一体化综合保障体系。联合作战保障,在过去,作战行动和保障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和区别,各种保障勤务也是相对独立的。在信息化联合作战中,作战与保障由分离走向了一体,保障不仅是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作战的胜负和成败。因此,我们要按照一体化联合作战的需求调整改革保障思路,按照“关系顺畅”的要求,确立保障组织形式,按照“功能综合”的标准,优化保障机构设置,按照“精干高效”的目标,整合保障力量,建立有利于“三军联合保障、综合保障和军民一体化保障”的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后勤与装备保障体制。

中国“史上最牛军改”要实现四个作战要素一体化的迫切性说明,一体化联合作战的需求对战时作战力量构成提出的要求,对平时的建设具有牵引作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就是要以一体化联合作战的需求为牵引,加速推进各种力量体系的高度融合。

这其实更是在叩问我们:抢占未来信息化战争制高点,中国有没有必要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中国将构建什么样的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等等。

由解放军报社长征出版社出版的《精锐之师——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以下简称《精锐之师》),着眼实现强军目标,全面、系统回答了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一系列问题,并重点对中国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三大战略问题” ——战略意义、战略途径、战略突破进行了权威解读。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