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的称呼源自毛主席的一封电文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厉彦林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7-03-10 04:14

临沂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沂南县马牧池村建有红嫂纪念馆,房屋均就地取材用石块垒成,当地叫“干插墙”。这里还保留了一间进去直不起腰的干插墙的“团瓢屋”。这百年石屋牢记着罗荣桓、徐向前与红嫂们拉家常的情景,铭刻着沂蒙人民与子弟兵血浓于水的亲情。走进展馆,看到这一幕幕悲壮的场景,听着那一段段刻骨铭心的故事,感觉灵魂已穿越时空与先辈对话,心灵被英雄的传奇事迹浸润感动着……留下遗愿,把骨灰与战友们一起安葬在沂蒙山区的粟裕将军;电影《从奴隶到将军》主人公原型、在临沂牺牲的罗炳辉将军;同刚出生不到一个月的小女儿惨死日军刺刀下的革命“圣母”陈若克;用乳汁抢救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和为照顾八路军后代,4个亲骨肉先后不幸夭折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毅然跳进刺骨的河水搭人桥、让部队快速通行的年轻沂蒙女性;还有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的支前模范群体“沂蒙六姐妹”……英雄人物,犹如历史长河中的耀眼星辰、光芒如初;英雄故事,犹如滔滔的沂河水,虎啸龙吟、如雷贯耳。

有骨气、有血性、有志向的沂蒙人民不向命运屈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改造自然,重塑自我,涌现出新的典型,谱写下新的篇章。“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1955年至1957年,毛泽东主席三次亲笔批示,肯定推广莒南县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三个村的典型经验,指导建国初期的农村、农业工作。

许多人对沂蒙山区的印象,大都源于主观类比推测,往往把沂蒙老区与贫穷落后并列起来,带上几丝苍凉和悲壮,甚至对沂蒙山区的发展变化心存疑虑。沂蒙山走向富足,走向文明,不仅创造了新的荣耀与辉煌,更让沂蒙、沂蒙精神名扬四海。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首次对294个城市进行了幸福感调查,并评出十大幸福城市,临沂排名全国第二,幸福感指数山东第一。这个调查结果,似乎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可谓自然而然,当然必然。

“沂蒙山”,在地图上找不到,因为她不是一座山,也不是一道梁,而是一个人文概念、一个区域概念、一种精气神,是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精神符号。四周峭壁而顶平的“岱崮地貌”,是沂蒙山区特有的地貌景观,俗称有“72崮”,著名的就有孟良崮、南北岱崮、抱犊崮、纪王崮等。每个崮都有一种高傲和昂扬的气节,就像沂蒙百姓一样,深深根植于脚下的土地,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和风雨,总是面向蓝天和太阳,高昂起头颅,挺直脊梁。沂蒙山,是这片区域内大大小小所有山岭和山峰集体的姓名!

沂蒙精神,是千千万万沂蒙儿女共同的灵魂称谓!是共产党人党性和沂蒙人民善良人性的完美结晶,彰显着忠诚的本性和奉献的特质。沂蒙精神,产生、发展于沂蒙老区,但她属于山东、属于中华民族;沂蒙精神,孕育和诞生于战争年代,但她不封闭僵化,不断汲取新营养,属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2013年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冒着严寒视察临沂,看望老党员和贫困群众,他动情地说:“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拜谒沂蒙山,捡拾一颗虔诚感恩的心,顿增无穷的激情与力量!喊一声沂蒙山!我泪流满面,眼前是我牵肠挂肚的父老乡亲和亲爹亲娘,信仰的旗帜飘扬在心灵高地上。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