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选择空间再多,也要在心里留一间书房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司广宇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7-03-17 09:08

人生是描绘出的

在不断的书写中,我明白了,生活是被给定的,人生却是用梦想勾画出来的。

我记得刚转城里上小学时,大伯周末带我在城里转,告诉我:“潢川二中是清光绪年间创建的,是豫南名校,你小学毕业时要能考上二中,想吃啥大伯就给你买啥。”在大伯的鼓励下,我兴冲冲跑回家,在白纸上画出了二中大门的场景,并用铅笔定下“我羡慕在二中学习的孩子”。有了这种梦想,我戒掉了在乡间学校养成的顽劣恶习,最终考上二中,赢得了大伯的奖励。考上二中后,家人很少再对我督促了。因为二中校风很严、学风很正,只要按部就班地学习,就能轻轻松松考上县里最好的高中——潢川高中。

考入潢川高中后,朴实的家长并没对我勾画出感性的愿景来,只是笼统地告诫要努力读书等等,至于努力读书是为了什么,并没有直观的认识。由于缺乏目标牵引,贪玩的孩子便在惰性的引导下随波逐流。从高一入学时全班第五,下滑到高三时全班第65名。

眼看我考大学无望,爸妈就未雨绸缪,在家门口盘下个小店,准备作为我高三毕业后的营生。听到爸妈的计划后,我感到一阵眩晕和心痛,这种感受就像法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感觉是一样的。一想到高中毕业后再没有读书机会了,一种被剥夺的痛感深深刺痛了我的神经。

这个时候,收音机里传来刘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讲到少年岳飞面对山河破碎,发誓要像卫青霍去病那样抵抗侵凌,虽死不已。男儿的热血,在英勇的壮举中得到激荡。当天下午,我又跑到县民兵训练场。解放军正在组织民兵训练的火热场景,不禁令我再次热血澎湃。那天晚上,我在灯下,画了一个穿着军装的少年,并写下了“男儿立志在边关,不破楼兰终不还”豪言。

有了梦想的激励,上学再不感觉苦了。由于之前逃课太多,需要认真补习。英语、语文还好说,数学课是个逻辑体系严密的课程,缺了一环,后面就衔接不上。对此我甚是愤懑,直到有一天翻看《世界军事》杂志时,我了解到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由于有于武器装备劣于敌人,很难成建制地歼灭美军。于是志愿军采用毛主席提出的“零敲牛皮糖战术”,积小胜为大胜,实现了落后农业国战胜先进工业国的惊天大逆转。于是我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象棋的“卒”,并写下“不断积累,以小搏大”八个字。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每堂数学课,只需听懂一道题即可。对听懂的题型,课后反复思索,弄通弄透。在这种不求全懂,但求点通的模式下,逻辑的珍珠被一颗颗串起来,最终高考时数学得了143分。终于考入了军校,穿上了属于自己的军装。

军校毕业后,很多同学挤破头抢破脸要往大城市分配。我面对大学礼堂里一幅万里长城的图画发呆。心想,长城只有伫立在边防一线,方显其巍峨雄壮,如果是在钢筋水泥森林的都市中,早被蓬勃发展房地产业给拆除了。于是我在白纸上画了一段长城,并在长城垛口间画了一名军人,写下了“不忘初心”四个字。

毕业分配时,我选择去了卫青、霍去病战斗过的地方,在那里书写军旅人生。边疆戈壁虽然条件艰辛,却是砥砺人生的磨刀石。在艰苦的环境中,我与淳朴的战友结下了深厚的袍泽之情,更对国防建设的现实情况有了更深的感性认识。

经受住风沙侵袭的骆驼刺,在荒漠中倍加显眼。同样,不惧艰辛的橄榄绿,在无边戈壁中也倍加引人注目。戍边数年后,被上级机关选中,抽调到人潮汹涌的北京。

书房建在心中

大城市是多元价值汇聚的地方,虽然选择空间更多,但让我真实地感受到失去了戈壁荒漠中那份独有的纯真、豪迈、粗砺和浪漫。

身边的人,仿佛都是股市里的散户,在焦虑与怀疑中度日,整天被所谓的内幕消息牵着鼻子走,或者是在人云亦云中纠结不已。人们被庞大信息流裹挟着,遗忘了自我。

回望自己的陋室,我倍感庆幸。尽管家中并没有足够的空间,供我专作书房,但一个案几、一支笔、几张纸足矣。案几虽小,可以在黑夜中撑起我精神的世界、屏蔽掉窗外的喧嚣,为我赢得一份宁静一份思考。

相比几位土豪同学家中,他们的书房虽然很大,但书架上的书多是装饰用品。他们似乎也舍不得把宝贵的应酬时间,用在枯燥的书籍翻阅中。可见,书房并不在心外,而是建在心中。

套改下诸葛祠的《攻心联》作结束语:

能静心,则喧嚣自消,自古大道无炒作;

不内省,即忧乐无常,后来治心要深思。

我希望尘世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书房,可以让人在宁静中好好描绘自己的人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