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秀芝
“想起那段跟日本鬼子迂回战斗,送情报的日子,我的心就扑通扑通地跳。”胶州市胶北街道办事处柏兰村92岁的抗战老兵王秀芝激动地说。
记者见到王秀芝老人时,被她十足的精神头和干净利索劲儿所吸引。虽然脸上布满褶皱,但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说话铿锵有力。
乔装打扮 巧送情报
1925年,王秀芝生于胶县蔡家寺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她14岁时,母亲不幸去世,留下一个大她两岁的姐姐,和一个小她6岁的弟弟。姐弟三人与父亲相依为命,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饱受战争之苦。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为艰难的一年,日军对八路军“五一”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敌后根据地也遭受极大损失,胶县的地下党组织,坚持与敌人作斗争,并努力发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抗日队伍中来。“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阴历7月15日鬼节,姐姐神秘地将我领到村西头大院内,问我愿不愿意跟着打鬼子干革命。我说,那当然愿意。接着一下子出来好几个人跟我握手。”就这样,年仅17岁的王秀芝在姐姐和另一位党员的介绍下,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因要照顾年幼的弟弟,王秀芝被安排在南梁家屯、北梁家屯、宋家屯、闫家屯四个附近的村庄秘密传送情报。
从所在的敌后工作站到下辖的几个情报点送信,王秀芝每次都要经过敌人的几个哨卡,穿梭往来于敌人的眼皮底下。
第一次送情报,王秀芝按照队长的指示,买了几块点心放在篮子里,把需要传送的情报藏在篮子里。路上,她既紧张又害怕,生怕遇到日本兵,生怕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打乱组织的计划,给组织造成损失。她心里不停地告诉自己,不要怕!不要怕!脑子里温习着出门前老同志嘱咐她的话:“遇到鬼子,就说要去隔壁闫家屯探亲。”
路过闫家屯哨卡时,果然遭到了伪军的盘查:“上哪儿去?”“走亲戚,带的点心,老总你吃块吧。”说这话时,王秀芝心里吓坏了。伪军抢了几块点心把她放走了。走出去好远,王秀芝才敢大口喘气。其实之前她已经练习过好多遍,去闫家屯哪家亲戚,门牌号多少,姓名都一一熟记。就这样,她紧紧地挎着放情报的小篮子,安全地完成了第一次任务。
“区公所的信交给我,我就往下送;下边的信交给我,我就往上送。当时都是有保密纪律的,不能告诉接情报人的名字,只告诉地址。我脑子好使,方向感强,很快就把情报送到了。”王秀芝说。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王秀芝心中鼓起了勇气,信念开始坚定起来。她想了很多办法送情报:用麻绳把长长的大辫子盘起来,将情报塞到头发里;把手里挎着的小篮子抠开一个小窟窿,把情报塞进去;甚至想出把情报粘到脚底的主意……说起这些来,王秀芝激动地将腿盘起来,越讲越起劲。
一次,王秀芝去送一份重要情报,将情报塞在竹筐里,上面盖上杂草,假装到坡里挖野菜、打猪草。她边打猪草,边观察身前身后的动静。突然,在前方不远处的草丛中有窸窸窣窣的响动。很快,两管黑洞洞的枪口抵在了她胸前。“站住,干什么的?”埋伏在草丛中的两个伪军凶神恶煞般地问。她略略一惊,立马镇静下来:“挖野菜、打猪草的。”她一边回答,一边把竹筐拿给他们看。一个伪军想把手伸到筐里,王秀芝把竹筐往身后挪了挪,继续说:“村里保长给我们讲了,老总每天剿匪,很辛苦的,要我们给你们送猪犒劳你们。可我家两只猪太小,我想到坡里多打点草给猪吃,让猪快快长大,给你们送去……”两个伪军一听,裂开大嘴,高兴地把王秀芝放走了。
有时,没有送出的情报需要由王秀芝暂时保管,为了防止被敌人发现,她把情报塞到屋顶的夹层里。家里住的房子低矮潮湿,看这天天气晴朗,王秀芝把情报放到小院里晾晒,谁料到,院子外突然响起前屋二婶的叫声:“三儿(王秀芝排行老三),鬼子来啦!”情急之下,王秀芝一把抓起情报跳到南屋门后。身材瘦小的她,紧紧贴在门后面。这时,日本兵破院门而入,拿着刺刀到处搜查。透过门缝,眼看着日本兵直奔南屋越走越近,王秀芝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砰”一声,日本兵把南屋的门踢开了,一脚迈进来,踩到了王秀芝的衣襟。“我那时真的是大气不敢喘,幸好南屋没有窗非常黑,鬼子看不清没进,鬼子脚下就踩着我的衣服角,我吓得浑身哆嗦。”说到这儿,依稀能感受到王秀芝当时的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