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舍的军旅与乡愁
——略论宋世奎的长篇小说创作
■刘 常
小说家总是以自己的方式来观察和表现这个世界,在他们的笔下,人物的内心被洞察,幽隐日常的情感在环境中夸张放大;故事的情节被裁剪,似水而逝的流年在矛盾中跌宕起伏。尽管如此,小说家用艺术的手法为我们还原出更加真实的世界,在这个艺术的世界里,寄托着小说家的率真与洒脱,珍藏着小说家心底的美好与感动。宋世奎正是这样一位小说家,他用自己的思索与创作,有意无意地记录了沧桑的历史,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小说《武装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书写的是一段军人的成长史。故事从野战英雄团团长吴天成被安排到地方人武系统工作开始,这一安排不仅成为吴天成这个小说人物军旅生涯的分水岭,同时也寓意着一个“军人”的人生转折。作者在小说中没有回避矛盾。吴天成的人生转折并非自愿,而是客观环境变化强加于个体命运使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吴天成直面命运挑战的毅然决然,这不仅是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更是小说作者主观意志的强烈表达,这种表达的所指是一名军人在面对角色转换时的勇气、责任与担当。吴天成的重生之路从武装部这个新的起点展开,一系列人物开始跃然纸上,出现在小说人物吴天成的军旅生涯和小说作者宋世奎近乎自传式的叙事当中。
人民武装部作为地方同级党委的军事部,是国防动员力量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人武部作为小说创作的题材,具有拓展当代军旅小说视野范围的重要意义。在人武部这个新的战场上,小说的主人公开启了军旅生涯又一段奋斗的历程。与前半段成长史不同,军人吴天成在人武部这一成长环境中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多变的事态、纠结的情感、错综的关系、交织的利害,使吴天成这位直爽果断的军人在前进的道路上磕磕绊绊、阻力重重,以至最后也学会了“走直路拐活弯”的工作方法。表面上看,在一系列冲突和悬念过后,作者笔下的吴天成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深入解读便不难发现,主人公吴天成在变化中总有不变,那就是军人正直的品质和纯洁的底色。原则的坚定性和方法的灵活性使吴天成这一人物血肉丰满,切实可感,也衬托出整部小说在艺术风格上的真实和崇高。正是这份真实和崇高,让吴天成在经历了一番世路的历练后,依然在军事演习中彰显出一名军人的血性和本色。这份真实和崇高,让吴天成在最后面对转业到地方工作这一人生再次转折时释然而从容,升华出军人心中那份质朴淡泊的家国情怀。
如果说《武装部》书写的是一个军人的成长史,浮现着作者自身的从军之路,那么《发小的梦》(花山文艺出版社)就是作者的一部心灵成长史,这段历程中律动着作者浓浓的乡愁。《发小的梦》从燕赵平原一处典型的村落展开故事,叙事的起点是小说主人公的童年。村头的牲口棚、村里的大槐树、邻家的老奶奶、同街的小伙伴,这些具有浓厚北方农村特点的小说环境构造将作者和读者带回到“自然”“土地”“故乡”“离愁”这些人类共有的文化符号和心灵体验。小说中,作者在人物的对话中使用了原生态的地方语言,这种来自民间的语言使小说人物更加活灵活现,同时也增强了小说整体的地域性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史中,地域性不仅常常成为小说家风格流派的标识,更常常成为小说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灵感之源和心理空间。地域性也使小说的风貌各异、小说家风格各异,具有记录某一地域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典型意义。
《发小的梦》中,作者笔下的一群少年都是同村沾亲带故的乡邻,相伴着这些“发小”的成长,改革开放恢弘的社会历史图卷在小说中渐次展开。而这一切变化的背后,是历史和时代在变。时代对命运的影响、集体与个体的关联,都通过小说家微观的视角和笔触被深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发小的梦》中,作者的笔触是舒缓的,他有时似乎是有意放慢叙事的节奏,让读者在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体味乡土的温暖。作者的心境是平和的,虽然心灵的成长经历了是非爱恨的磨砺,但心灵的成熟最终突破了个体悲欢的局限。这部小说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个体生命在面对历史变迁、世路际遇时应当如何选择与扬弃。心灵的成长需要真、善、美的滋养,更需要与伟大的时代合拍共鸣。从这个意义来讲,《发小的梦》其实是每一位与时代同行者追寻梦想的心路缩影。
《武装部》和《发小的梦》不仅寄寓着作者自己的军旅人生和心灵成长,更透视出大多数军人心中难舍的军旅和乡愁。对军旅与乡愁的这份执念是军人相伴一生的深情,也是军人奋然向前的动力。在这个改革强军的伟大时代,身为历史的参与者与亲历者,我们应该静静地读一读这两部小说,去体味军人投身变革时的欣然与自信,去感受时代强音在个体心底的震动与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