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军营与军人家庭之间应该如何互动?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7-04-21 03:01

咫尺之间,泪眼相看。画面主体间的构图空白,记录的是武孟杰和父母、弟弟的距离,也是军营与家庭、使命和亲情间的距离。图片来自中国军网网页截图。

“哨位探亲”之后

——一张“网红”照片在警营内外引发的思考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罗 鑫 通讯员 王 博

3月,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又一次见到了哨位上的武警北京总队十六支队下士武孟杰。此时,他和战友正担负一处代表委员住地的安保任务。

武孟杰负责的是大门口验证哨。站在哨位上,他要做到对数十种行人和车辆证件一眼辨别真伪,和验证机一起构成保证大门安全的“双保险”。

执勤过程中,行人和车辆川流不息。不过,似乎没有人认出这个军姿笔挺的战士,就是春运期间那个刷爆屏幕的“网红”武警——

春节前夕,武孟杰的父母来北京办事,顺便探望儿子。在北京西站,他们见到了担负春运执勤任务的武孟杰。父母怕打扰儿子工作,抱着年仅4岁的弟弟,想远远看一眼就走,不料还是被武孟杰发现了。身在哨位,相距咫尺,却无法畅言,泪花在眼眶里打转,武孟杰举起右手向父母敬了个庄严的军礼……

在春运回家的人潮中,一名战士以这种方式和家人团聚。这一幕被媒体以《妈妈,我在执勤,不能给你擦眼泪》为题报道后,瞬间戳中无数人泪点,武孟杰也成了一时“网红”。

如今,一切重归平淡,“网红”事件在警营内外激起的涟漪,却给人留下了思考。

“哨位探亲”过后,武孟杰在家乡很快成了个小名人。接到一个又一个问候电话,武孟杰能明显感受到亲人们的自豪和喜悦,但更让他觉得欣慰的是,大家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姥姥在电话中告诉他,“只知道你在北京当兵,没想到肩上的担子那么重”;妈妈对他说,“以前总听你说忙,我还不相信,现在懂了……”

整个春运执勤期间,武孟杰都被这样的“幸福”包围。不过,他坦言,自己有时候也会冒出个念头:如果每个官兵的家属都能来队看看大家工作执勤的状态,身边战友在电话里头磕碰拌嘴的事,会不会少得多?武孟杰觉得,这次“偶遇”,能让父母看到真实的工作状态,其实挺幸运的。

网络“爆红”之后,武孟杰也一度感到“压力山大”。有一段时间,每次上哨前,他都把皮鞋擦了又擦、肩章领花理了又理,“生怕别人认出自己,说咱形象不好”。时间一长,武孟杰担心的事儿并没有发生,但自己对“网红”事件有了新的认识:“人们感动不是只因为我,而是因为我们这个群体”。

武孟杰意外“走红”,对他所在的中队来说是个“大新闻”,有些媒体还主动联系部队前来采访。在班长蒋帅看来,武孟杰就是大家的缩影,社会的关注,说明大家的工作得到了认同。

“这是件好事,但是在给大家以正能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中队官兵思想造成了一些波动。”中队指导员张宇清介绍,那段时间,有不少官兵的家长看到“网红”照片后,打来电话问能否也来军营看望孩子。

张宇清有些为难了,“他们的心情我理解,但是执行任务期间,都来‘哨位探亲’,咋办?”第一时间,中队专门组织了一场教育,引导大家正确看待这场“网红”事件,全身心投入部队建设和任务执勤。

“这张照片走红网络,暴露的其实是社会、家庭对军营还缺乏足够的了解。”武孟杰的故事,引发了很多战友的情感共鸣。

武警北京总队十一支队四级警士长杨三春看到“哨位探亲”的新闻时,没能抑制住自己的泪水。他父亲在年前因病去世,父亲“看看你在部队都在干啥”的愿望,成了他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杨三春所在支队常年担负着警卫守卫、押运押解等勤务,每逢重大任务便是“封闭式”管理。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把来队探亲的愿望延了又延。

父亲去世后,杨三春才从亲人口中得知,父亲曾一个人来了趟北京,可听说部队正在担负重大安保任务,便没好提出上部队看看。父亲只知道儿子在北京当兵,但对其每天的工作,一直只有电话中只言片语的了解。

“记得有篇关于军属来队的报道叫‘走近你,更能读懂你’,可‘走近你’其实真的不容易。”杨三春认为,“哨位探亲”对旁观者是感动,对当事者则有着一缕淡淡的无奈……

“部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官兵对亲情、爱情等诉求必须正视。”武警部队参谋部部队管理局一位领导谈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军营变得日益开放,如何与时俱进,搭建起家庭和军营互动的桥梁,构建多位一体开放的管理模式,是各级管理者要考虑的现实课题。

近年来,武警部队就此做了不少探索。有的单位每年都在新兵授衔时,邀请新兵父母到现场观礼;有的评选表彰“十佳军嫂”,邀请优秀官兵的家属“军营一日游”;有的安排一些特殊岗位的官兵“家庭专项疗养”……

此外,有的单位还提出了“军-地-家”三方共育的管理理念。不过,武警北京总队十六支队政治处主任李向阳坦言,通常做的只是抓官兵中的“两头”:表现优秀的,与其父母分享荣誉;思想心理有波动的,联系其父母一起做工作。“真正要实现军营和家庭畅通互动,其实还不够。”

随着智能手机进军营,官兵与家人视频聊天、通话更加方便,家人也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朋友圈获取更多来自军营的信息。这些信息技术搭建起的新桥梁,是不是就能够解决问题呢?

指导员张宇清建了个家属微信群,在经过保密审核后,通过图片、视频分享官兵的工作生活动态。前不久,他就家长来队的话题做了一个小调查。结果,多数人表示,能够理解部队任务忙,不想来队探望打扰正常秩序;但仍有不少人不解:部队现在纷纷设立“军营开放日”了,为什么不能建立机制更多地向军属开放?

“互动的需求依然强烈,我们还有更多的‘桥’要建、‘门’要开。”张宇清感慨,如此,类似“哨位探亲”的心酸感动也许会少了,官兵安心服役主动作为的动力会更足。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