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阿佤人民唱新歌》诞生地,感受纯美普洱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乔林生责任编辑:张硕
2017-11-03 15:11

歌声中的普洱

乔林生

(一)

听着歌曲《想那个地方》上了景迈山。这首歌的名字给人以联想的空间,旋律极具民族特色且优美抒情。司机师傅一路上循环播放,我们大有百听不厌之感。向导说,这首歌是当地政府部门专为扩大景迈山风景区的知名度而打造的,但让景迈山名声越来越响的重要因素不仅于此,而是那一片又一片由当地布朗族、傣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们驯化、栽培的古茶林。

起始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港澳台茶商们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品茗者把关注的目光纷纷投向了这个原始的神秘的普洱茶的宝地。说是千年历史,考古学家考证为1828年;说是万亩野生茶树,实际测量是11.8万亩。国际相关机构认为景迈山古茶林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阔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并封其“世界茶源”、“茶树的世界博物馆”雅号。

在蒙蒙细雨中步入景迈山古茶林,脑际浮现出古树参天、山峦叠翠、云雾缭绕、空气清新这些个形容词,虽然俗气老套,却也道出实情。也许夸赞原生态的自然之美和稀世之美,最好的方式是一言不发,在心里默诵。茶树由野生到驯化到形成如此巨大规模,称得上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宝贵财富。几年前,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就被联合国列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而芒景千年万亩茶园是保护的核心区,国家文物局也将此地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备案名单》,2015年3月普洱市正式向国家有关部门递交了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文本。

比起中规中矩的介绍,布朗族先祖帕岩冷苍老的声音令人心动:“我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遭灾害死光;我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也会吃光用完。就给你们留下茶树吧,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难怪普洱人三句话不离茶,三顿饭不离茶。普洱人可以引以为傲,这里2700年前的古茶树还活着,3450万年前的茶叶化石历历在目。茶庄茶室茶座多得像北京簋街上大大小小的饭馆,不管你买不买茶,进哪个店喝一气普洱茶拍屁股走人绝对是件正常不过的事。

我这个黄土高原的北佬对茶没有偏好也没有研究,我只想体验孙楠和曹芙嘉在歌声里表达的那种浪漫的美丽的邂逅,那个好地方和那个永远的梦乡。

翻过一架山越过一道岭,我仔细聆听马帮的阵阵铃响,阿妈的声声口弦,小阿妹轻轻歌唱的快乐;用心体会野鹿在撒欢,山鹰在飞翔,山花在开放,炊烟绕夕阳的意境……但只有在城市很少感受过的宁静,像一张天地间铺开的大幕,很快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包裹了我们的身心,让我沉湎其中欲仙欲醉。我是在人间吗?我是在心灵深处的故乡吗?我是在人生旅途中卸不下包袱忘不掉烦恼的那个逋客吗?

除了宁静还是宁静,这种宁静让我不想再多走一步路,再多说一句话。

偶而能见到喘息的活物,那些牛马羊群,或在主人家木楼的底层歇息,或在山坡上静静地吃草,不像内地看到的牲口那样哞咩乱叫;那些鸡鸭狗猫,也不时从路边穿过,顶多戒备地瞭你一眼,不声不响地过去了,不用担心它们会扑过来觅食或冲你狂吠一阵。零星穿着民族服饰的妇女,背上用彩带拴着一个娃娃,低头做着手里的活计。乡邻之间的沟通好像只是用眼神或动作,即使交谈也是低低的轻轻的,你听不见,也听不懂。而我们在许多地方遇到的许多人,每撂出一句话你似乎都能闻到火药味。

渐渐地,我明白了,这里与其说是环境的宁静,不如说是人们心灵的宁静。其实,人类本该这样悄无声息地生存。那种没完没了的嘈杂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变异。

淡淡的月光在我们入住帕岩冷庄园时散漫开来,一幢幢木楼和一棵棵古茶树只剩下轮廓。莽苍苍的景迈山愈加宁静和冷清。这难得的宁静和冷清,让我这个外来客极少有的在一个十分陌生的地方很快进入梦乡。我真的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的家乡也在一个青山绿水、宁静安谧的地方,我在自家门前侍弄花草,房前屋后的树枝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潺潺的流水像琴声一样悦耳动听。

从某种意义上说,景迈山就是普洱优质茶的代名词。可我真的害怕景迈山喧闹起来,惊扰我的梦,惊扰别人的梦,惊扰“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