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阿佤人民唱新歌》诞生地,感受纯美普洱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乔林生责任编辑:张硕
2017-11-03 15:11

(二)

都说普洱人会走路便会跳舞,会说话便会唱歌,还真是名不虚传。一路上,啘转清脆如鸟鸣的歌声,不是在这儿响起,就是在那儿响起;清亮透彻如天籁般的嗓音,不是在这儿飘过,就是在那儿飘过。有时像普洱的云,一大片一大片;有时像普洱的茶,一小盅一小盅;有时像普洱的酒,自产自销,乐在其中。特别是敬酒阿妹的歌,一曲接一曲,曲曲不重样,那叫一个悦耳动听。酒不醉人歌醉人,你说你不会喝酒能行吗?绝对不行。但我分明听到了一首首别样的歌,像小河淌水一样,在我们走过的丰盈广袤的土地上缓缓流淌,那就是人与人之间情深意长的歌。傣族同胞称其为“宾弄赛嗨”。

“宾弄”意为亲戚,“赛嗨”是指“朋友”,连起来的词意是:没有血缘关系但像亲戚一样亲密的朋友。在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世代相传的“宾弄赛嗨”今天已被因势利导,成为脱贫攻坚、确保小康路上不让一个民族兄弟掉队的重要举措而弘扬光大。

听说记者来采访,景信乡回俄村景信寨的傣族群众纷纷把他们的拉祜族、佤族、回族、纳西族、哈尼族的“赛嗨”叫到家里来,喝酒吃肉、唱歌跳舞,让我们近距离感受一下这种人际关系的弥足珍贵。

我们拜访的女主人叫叶冒,是个33岁的干练女子。她家里来的“赛嗨”,一对是扎妥夫妇,一对是亚八夫妇,还有一对我没记住名字,都是拉祜族人。确切地说,这几位常客是叶冒父亲波艾冒的“宾弄赛嗨”。

以前,叶冒的爷爷就和生活在山上的拉祜族兄弟关系密切,互通有无。到了叶冒的父亲波艾冒这一辈,他们接承前辈友情,依然是经常走动、相互扶持的“宾弄赛嗨”。

2005年12月,当地政府号召山上的100多户拉祜族群众搬迁下山,到地势平缓的地带生活。盖房子要钱,波艾冒拿出自己家的全部积蓄支援自己的几户“宾弄赛嗨”重建家园。

波艾冒给扎妥借了3万,一借10多年。扎妥每年挣到钱就还一点,到现在还剩1500元没还。亚八买种子买农药钱不够,也上叶冒家来借,一分钱的利息也不用给。有来有往,在收获季节或者需要劳动力时,拉祜族兄弟总是二话不说来叶冒家帮忙,真的是像亲戚一样亲密的朋友。我有个感觉:越是偏远偏僻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显得纯朴真诚;对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越有一种不肯放手的热爱和执着。

叶冒的丈夫三晃忙前忙后招待客人。一问,他是上门女婿。波艾冒有两个女儿,老大叶冒留家主事,小女嫁出门了。他们家种咖啡,种坚果,种茶叶,一年能收入大几万元。

34岁的三晃告诉我,他有一儿一女,家庭生活很幸福。他说他们傣族是一个比较开化的民族,生男生女都是传宗接代,不像内地一些农村地区那样特别在意家里有没有儿子。

我想知道,叶冒爷爷的“宾弄塞嗨”成了波艾冒的“宾弄塞嗨”,叶冒是个女孩子,以后还能和扎妥、亚八他们的后代成为“宾弄赛嗨”吗?三晃笑着回答:一样的一样的,只不过叶冒和他们几家的女儿走得比较近,他自己跟扎妥、亚八的儿子们来往比较多一些。

那就是说,不管世事如何更迭变化,傣族和拉祜族等其他民族之间的“宾弄塞嗨”关系都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肯定是这样的!”三晃用坚定的语气打消了我的疑虑。

“山上缺粮找坝子,坝子缺草料柴禾找山上,我们这里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都有‘宾弄塞嗨’,我结交的4户‘塞嗨’,两户佤族,一户汉族,一户拉祜族。”回俄村党支部书记岩相快人快语。

平时有些什么来往呢?岩相举例说:他花3200元钱买了头牛,请佤族“塞嗨”岩而来帮养,养大后卖了9000元,岩相分给岩而来一半。算算,除了本钱,岩相才得1000多元。

“那你没获多大利呀?”

岩相认真地回答:我们民族兄弟通过这样的交往,感情加深了,生活丰富了,“宾弄赛嗨”越来越多了,这是多少金钱也买不来的呀!

有情有义就有歌。岩相和他的“宾弄赛嗨”唱起了《舍不得》,他们唱得动情,我们听得动心。

我会唱的调子像沙粒一样多,就是没有离别的歌,

我想说的话像茶叶山坡,就是不把离别说。

你没看的风景像山花一样多,还有多少思念的河,

你留下的情像火塘燃烧着,还有好多酒没喝。

最怕么就是要分开,要多难过有多难过。

舍不得哟舍不得,实在舍不得……

我明白了,为什么普洱人把兄弟民族之间的情谊看得那么重要,道理很简单,舍不得。《舍不得》不仅岩相他们会唱,我们遇到的所有的人都会唱,这是一首从他们心里流出来的歌,表达了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同胞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感情寄托,一种人生希冀,也让我们对现代社会、文明社会的人际关系有了新的认知和判断。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