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迷部落>>正文

揭秘:中国“两弹”登场准备全过程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责任编辑:牛晨斐2014-09-28 13:37

1959年1月6日,陈赓召集国防工业部门的领导研究生产试制与研究设计任务,在会上陈赓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1、工作中碰到困难,这是很自然的,但必须坚持下去。碰到困难,说明工作已经接触实际,现在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深入实际,找出解决困难的办法。仿制近程导弹1059是重点,要尽一切力量仿制成功,并通过仿制带动自行研制的近程导弹东风一号。

2、工作中战线不要太长,要集中力量突破一点。无论尖端项目和常规项目,都要排个队,刷掉一些、确保重点。排队以后,必须重新组织力量,组织协作。美国在发展导弹时,三军各搞一套,力量分散,搞不起来。苏联则完全相反。我们要接受这些经验,要组织共产主义的大协作,把力量集中在解决主要问题上。

3、要尊重苏联专家和苏联资料,要踏踏实实地学习。通过苏联发射宇宙火箭,五院要在全院务一务虚,对那些不尊重苏联科学成就的思想给予批判。要善于发挥苏联专家的积极性,要把他们的经验接受过来。

对英美的资料,也要重视,要有批判的参考学习。

常规武器的任务也明确了,措施如何呢?按当时流行的话:“十分指标、十二分措施。”陈赓听取了一些专家们的意见,他想照五院(研制导弹)、九院(研制原子弹)的做法,常规武器也需组织研究队伍,只有过硬的队伍才能攻坚。研究院不但把科技人员组织起来,还要充实必要仪器设备。他说,和平时期不打仗,可以少建些生产厂,少生产些武器装备,少养些兵,多腾出钱来建设研究机构。他这个“三少一多”的思想,得到了聂荣臻的赞同。他嘱咐国防科委秘书长安东同多方面商量,听取有关人员的意见,然后建议先成立航空(即后来的国防部第六研究院)、舰艇(即后来的国防部第七研究院)、无线电(即后来的国防部第十研究院)三个研究院,条件比较成熟后,陈赓又亲自同各方面的负责人交换意见,并两次向邓小平汇报。中共中央于1960年12月正式批准成立这三个研究院。

1959年2月21日,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商务参赞处王历给宋任穷、刘杰部长写了一封信,汇报“如何利用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科学技术条件培养我国科学人员,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意见和情况”。信中说:

苏联联合所(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简称)为苏新各国(注:苏新各国即苏联与东欧新民主主义各国)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原子核中心机构建立的和平利用原子能和高能物理研究中心。该所当时主要研究方面包括高能物理实验,核结构,核反应,中子物理,理论物理等,那时正在进行多电核高能实验和最新的螺旋线式强聚焦回旋加速器的研究和设计。该所具有苏新国家较新、较高的科学技术设备,科学情报(包括西方各国)较为完备,也有些杰出的科学人材,所以从技术设备、资料情报、科学力量等都是较为雄厚的。科学技术条件也是比较苏联其他大学、研究机关都全面些。建议国内有关部门派专业技术人员去参加科研工作并从中学习。

宋任穷将这封仅有两页纸的信转给陈赓阅。

陈赓对这封信很重视,在信上批示:“请送彭总阅,我以为应该利用这一机构多抽派一些大学生去。”

彭德怀于2月24日又在信上批示:“陈赓同志:我同意利用这一机构培养人才。待聂总日内回京,请提交总理批示办理较为有效。”

后来此事报告给聂荣臻,聂荣臻与宋任穷商量,中国又派出一些大学生、留学生、研究生去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学习和工作。

曾经在该所工作过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和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都在那里为中国赢得了世界性的荣誉。

王淦昌作为派住苏联的第一批访问学者,作为一个实验物理学家,作为中国科学家的代表来到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他组织并领导了一个实验小组开展了高能物理实验工作。1960年,王淦昌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为中国争得了世界第一的荣誉。

第四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首位既是科学院院士又是中央委员的周光召,28岁时被派往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曾两次获得研究所的科研奖金,还在世界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了33篇论文,从那里他开始脱颖而出。

王淦昌和周光召铭记在心的是: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他们60年代初从苏联回国后,都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后来都成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1959年9月16日,陈赓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9月26日,中共中央通知,陈赓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1959年10月30日,陈赓在病中写报告给林彪、贺龙、聂荣臻副主席并报军委,汇报导弹研究、生产的情况,对军工生产管理体制提出了意见、建议。这是一封长信,摘要如下:

最近,军委开会讨论军工生产问题我因病不能参加,只好写这封信,向您们报告一下导弹研究生产情况和我对军工生产管理体制的意见,供参考。

几年来,我国在掌握导弹技术和发展军工生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矛盾,主要是管理体制上,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机构,通盘考虑,全面安排,以致力量有些分散,甚至相互抵消;研究设计、试制和使用三个方面结合不紧。

掌握和发展导弹技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培养干部,建立研究基地。这个研究基地要建设弹体结构研究院及附属试制工厂;试车台试验中心;空气动力中心和控制系统研究院及附属试制工厂。它的规模相当大,研究基地全部建成以后(约在1961年、1962年),可以独立设计中、远程弹道导弹,也可能设计小型人造卫星。显然,建设这种规模的研究基地,根据国家经济、技术、干部情况,应该采取相对集中的方针。航空与导弹研究设计所需大型、复杂设备,多可共用,分散建设是不合适的。

发展导弹的第二个方面是建立生产基地和组织生产网。整个生产过程是一个牵涉面极广、非常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它首先要求拟制一个全面的规划,然后缜密地组织资料配套、器材供应配套、设备配套、工艺装备配套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配套。

发展导弹技术的第三个方面,是发展原材料工业,建立原材料供应基地。就仿制P-2的情形来看,它所需要的主要金属材料(不包括控制系统)共509种、1900余项;非金属材料326项,其中很大一部分有特殊要求,如耐高温、高强度、耐油、耐磨、特细、特薄、冷加工等等。必须有一个机构通盘考虑各种型号的要求,按时编制原材料发展计划,并组织协作,以求实现。

鉴于以上情况,必须从体制上把这一繁重而复杂的工作统一起来。其次,在常规武器的发展上,以仿制为主的阶段已成过去,今后应着重设计和生产适合我国、我军情况的新装备。

因此,建议军委考虑,可否恢复过去的办法,以导弹技术为中心包括全部军工生产,组建一个国防工业部,建制属国务院,日常业务归军委领导。这样做的好处有:第一,可以从组织上保证导弹技术的统一领导,使研究、生产和原材料供应三个方面密切协调。第二,可以密切研究设计、试制和使用三方面的结合,加速我军装备的发展。第三,可以通盘考虑军事工厂的发展和布局,平时按国家计划担负一部分民用生产,一旦有事就可以全力以赴作为战时工业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