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徒有大国之名,发展到具备大国实力
近代中国的一个最大困窘,便是有大国之名,却无相应的实力,反而成了其他大国甚至中等国家的刀俎之肉。多年来,我国在纪念抗战时侧重于强调胜利的辉煌,而实际上因实力不济也留下无数屈辱。抗战期间半个中国被日本占领,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为拉住中国,将中国与美苏英并列为反法西斯“四强之一”,但并未给予中国平等地位。
“四强之一”的帽子刚给中国戴上,其他三大强国便在雅尔塔会议上瓜分了中国权益,确定外蒙古独立。对日战争结束后,美国、苏联还分别在中国占有军事基地,英国则恢复了在香港的统治,此时的中国哪还有大国、战胜国的样子?
旧中国受人欺凌,关键在于经济落后及由此导致的军力衰弱。20世纪40年代时,我国工业产值竟不如葡萄牙这样的蕞尔小邦,还落后于印度。
1949年新中国与苏联结盟,其原因也脱离不开向苏寻求工业援助和军事支持。之后,中国通过抗美援朝奠定了军事强国的地位,不过按周恩来的讲法,还未摆脱“软骨动物”地位,因为当时对美作战的装备主要靠苏联提供,不要说飞机、坦克和重炮等不能生产,连汽车都要进口。另外,从国际战略格局的深层次来讲,这一仗毕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苏联的核保护伞,只是对外不说而已。
笔者为研究抗美援朝战争,曾大量查阅毛泽东、周恩来当年发往苏联的电报,发现其中多数内容都是希望苏联提供这样或那样的武器或支前工具,甚至连手枪这类轻武器都要列上。提出要求后,若对方没有及时供应,中国领导人往往要一提再提并阐述志愿军作战条件如何艰苦,可见求人之难!
抗美援朝后,中国得到了苏联的“一百五十六项”重点工业项目援助,再加上靠举国体制、“统购统销”,得以在短期内打下了工业基础。20世纪60年代,中国又搞成了“两弹一星”,成为世界五个核大国之一,在联合国的席位得以恢复,成为美苏之间一个举足轻重的独立力量。
中国当时已有了大国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地位,但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影响力依然很小。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在世界第8至第11位上徘徊,而人均GDP还列在世界倒数几十位,与非洲多数穷国并列。
直到90年代初,国内在搞大的经济建设项目时仍需要争取外国投资,甚至连拍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也要日本佳能公司提供资金。由于经济实力的不对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才敢于在1989年对华实施制裁,国内不少项目也因此停滞下来。
90年代的中国“韬光养晦”,埋头搞建设,争取到了20余年宝贵的战略机遇期。1990年至2013年间,我国GDP由3878亿美元上升到9.4万亿美元,虽然美元也在贬值,但按购买力计算仍增长了不下10倍,而我国的影响力也已不可同日而语。
在近现代历史上,考量一个国家的实力,首要是看其经济总量。“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暴力也是一种经济力量”,这些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始终是正确的。回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整天喊“打倒美帝”“打倒苏修”,毛泽东在会见基辛格时也说这不过是“放空炮”,语言上的强势并不能改变力量对比。现在的中国对外不喊什么口号,但中国的崛起都举世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