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迷部落>>正文

看中国如何用"硬"实力发展改变国际地位

来源:国防参考作者:国防大学教授 徐 焰责任编辑:卢建霞2015-02-20 02:18

现代科学强调定量分析,讲实力要用数据说话

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首要指标。前些年有人按西方一些人编造出来的数据,说什么清朝GDP占世界三分之一,意在贬低中国现代的经济进步。而实际上,从明清到民国之前,政府只有财政收入统计,而没有GDP的计算(那时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结构也无法进行统计)。鸦片战争前,仅英国一国的财政收入,按英镑与白银的汇率计算,就达到中国的4倍,旧中国的状态一直是极度贫穷、“一穷二白”的。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0年间,国家发展较快,50年代也一直公布经济发展指标。自1960年因“大跃进”造成经济大幅下滑,“文革”又令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后,至1978年以前,主要经济数据我国都未公布。那时我们在广播报刊中听到、看到的都是“大好形势”、某些“大增产”,但又语焉不祥,且无量化分析。

改革开放后,国家每年都公布国民经济的详细统计数据,起初虽让人看到了差距,却也打破了封闭的自我陶醉,从而奋起追赶。综合这些年来发表的经济数据,可以清晰看出60多年来,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已大大缩小,并追上了当时先后位居世界第二的苏联(后继国是俄罗斯)和日本,发展速度也远快于印度。

在改革开放前即1979年之前,中国经济增速虽快于美国、苏联,却低于日本和中国台湾,而进入90年代后,中国经济才真正进入高速发展期,在增速上把日本和台湾省远远甩在了后面。

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封闭状态,中国认识到了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性。90年代以前,中国是纯外资引进国,还要从发达的小国,如新加坡等国,争取投资。靠着国人奋斗和充分利用国际环境,中国的实力终于与年俱增。至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达到3000亿美元,对比今昔,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中国颇为轻视,甚至预计中国很快会像苏联那样分崩离析,然而事实却相反,至1999年,美国国会公布的《考克斯报告》认定中国已成为其主要对手之一。进入21世纪后,西欧各国开始更新对华观。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国际对中国的观感又为之一变。2013年,中国GDP达到9.4万亿美元,达到美国的60%,超过第三的日本近一倍,国际话语权也与过去大不相同。

政治影响力,从根本上看是以经济为基础的,这在两岸关系上体现得很充分。台湾有较好的经济基础,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又赶上了“国际列车”,实现了“经济起飞”,人均GDP曾达到大陆的10倍以上。岛内鼓吹“拒统”和“台独”的人,都拿大陆的“穷”说事,不少台湾民众也认为两岸不能统一。

近十几年来,大陆经济发展很快,而台湾经济却近乎停滞,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北、上、广的经济水平都超过了台湾,“台独”分子也就失去了底气,现在岛内的人纷纷说大陆人有钱。仅2013年,赴台旅游的“陆客”就达280万人,占岛上外来访客的一半以上。

我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曾多次同台湾的学者及退役将官们会面、交流,他们过去也害怕大陆的军力,不过自恃生活水平优越还是表现出一股傲气。而近些年来,能明显感到台湾人士对大陆越来越有羡慕感。有了经济基础,我们谈统一时腰杆子也硬了许多,也越发感到邓小平的一句话真是至理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