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焰:“春秋无义战”却催生全民性军队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徐焰责任编辑:王俊
2017-03-23 15:11

“春秋无义战”却催生全民性军队

■徐焰

东周列国时期,跨越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共500多年,里面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古籍中通常认为那时是“礼崩乐坏”,周天子成了傀儡无人尊重,诸侯国相互厮杀只为争利而称“春秋无义战”。若抛开崇拜一统王权的封建正统观念,人们应看到那时的战争并非都是坏事,很大程度上是新制度的催生剂。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天翻地覆大变革的岁月,小国林立演进到大国争霸,不绝的宫廷政变和父子相残奠定了君主集权体制,木犁换铁犁,新兴地主取代了奴隶主……社会在此时由奴隶制进入了封建制,人口由几百万发展到2000余万人。中原大地上的几百个诸侯国,经兼并混战最后剩下“战国七雄”,继续再战就走向了“秦王扫六合”的统一。

经过几百年战争,加上封建制社会形态确立,中国的军事制度也出现了一次大变革。常备军由奴隶主武装发展为平民为主体的部队,作战形式由车战为主逐步演变到步、骑兵合成军队的交锋。

西周和东周的春秋时期还属于奴隶制社会,通常国君是统帅,贵族子弟是军队的骨干,有自由身份的平民在战时要服役当兵,而且是“世卿世禄”,即官位也是世袭。那时人口少,据记载在中原地区有时行百里还看不到村落,加上数额比例大的奴隶又不服兵役,决定了参战的兵力少,也打不了多长时间。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战争,通常是一次对阵当日便定胜负,因为没有像样的后勤供应而无法持续作战。晋文公与楚国争霸的决定性较量——城濮之战是春秋时的大决战,双方投入的兵力仅2.7万人,决战时间也只有一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