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威胁》:与死神对决的胜利记录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雷达 殷实责任编辑:王俊
2017-05-02 16:10

与死神对决的胜利记录

——读《极度威胁》

中国军人如何在海外展示形象?2014年9月,以解放军302医院为主体的中国医疗救援队闻令而动,在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前线,勇敢地担负起大国“大医”的使命担当,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由军旅作家曹岩、马泰泉、花晓等创作的长篇纪实作品《极度威胁》,鲜活、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医疗救护队在抗埃一线鲜为人知的事迹。评论家雷达、殷实对该书的解读,让读者深刻理解书的内在精神成为可能。

——编 者

埃博拉病毒于1976年在苏丹和扎伊尔被发现,它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感染埃博拉出血热,死亡率奇高。它是当今世界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提起埃博拉,人们莫不毛骨悚然,对这一病毒的动向和抗击,为全世界所关注。但毕竟,它目前还主要在西非肆虐,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是其重灾区,非洲以外的人大多还只能停留于爱莫能助的观望状态,中国却选择了进入,坚守,抗击!比如,2014年9月的一天,解放军302医院就接到了命令,要求医院立即抽调31名精干医疗人员组成医疗队,奔赴非洲塞拉利昂,到第一线去与埃博拉面对面地展开抗击。事实上,这是中国派赴西非的多支医疗队中的一支。

这是一项光荣而充满风险的特殊使命。这一行动,是在向全世界展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是在为防治埃博拉病毒积累宝贵的经验,当然,深化中非友谊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于是就有了这部由曹岩、马泰泉、花晓等作家创作的、记叙这一艰巨国际救援行动的报告文学《极度威胁》。随着作家们的笔触,我们走进塞拉利昂,观其与“非洲死神”对决的全过程。文学作品重在写人,写活生生的人,不止是写过程;而人的丰富的思想情感,以及它所包含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就更加发人深省。

这次任务对每个参与者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正如作者写的,“谁去?像一根松弛的弹簧突然绷紧了”,有如平静中的雷声。虽然对这座全国最大的传染病医院而言,担负特殊使命已不是第一次,但和平时期的军人在忽然直面生与死的考验之时,出现某种情绪的波动是难免的。医疗队出发时,人们的神情好像永别,这描写是真实的。翻译王姝觉得她的野战背囊很沉,“沉得超出了她的想象,她几乎背不动”,但她没理由背不动,“她并不知道,将会有很多个生命中的第一次正在前面的路途上等她”。但这些白衣天使是好样儿的,一个个都表现出了中国军人坚强无畏的决心。

病毒固然可怕,而更可怕的却是对病毒的麻木不仁。真正的困难似乎并不是你有没有面对死亡的勇气,或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而是你有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来克服日常的麻烦、拖延和怠惰。医疗队要与病毒作战,还必须适应闷热潮湿、蚊虫蛇蝎、缺水少电的环境。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把该国首都的一所医院改造成合规格的传染病院,以适应收治病毒患者的要求,但推进十分困难。他们利用抗击非典的经验,最终使“中塞友好医院埃博拉留观中心”正式启用了。而培训当地的护理人员又是个大难题:口罩、手套不会戴,甚至不会医生规范的洗手,受训人员自由散漫、没有时间观念,作为最大传染源的尸体有时停在医院两三天都运不出去。医疗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努力地与病毒抗争着。

在作品中,高贵的英雄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仍然是战胜病魔的关键。书中写道,秦玉玲看到病人的呕吐物迟迟无人清理,就贸然冲进病区对其进行覆盖、消毒处理,这是极端危险的举动。她一度无法摆脱对与错,是与非的悖论。作品写她面临埃博拉潜伏期的最后期限21天时和战友们共有的心情:“大家都在数日子,数着那个要么毁灭,要么重生的日子。”书中写抢救深度昏迷的指挥组长刘文森时,柏长青医生所表现出的大智大勇也是极其感人的章节。

在节节取胜的过程中,他们创造性地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且哪一步都是不可省略的。比如,脱防护服比穿防护服更重要,清洁区比污染区更危险等等。因为11件防护装置、36道穿脱程序是一套非常科学也极其麻烦的操作规程,动作过于急切,不慎皮肤有所暴露,就会引发感染。我们的白衣天使为人类战胜埃博拉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埃博拉是人类的敌人,国际社会应该共同担起抗击病毒的责任,而中国确实表现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力量。302医院的白衣勇士们像其他的中国医疗队一样做到了“打胜仗,零感染”,做到了“一个不少地安全归来”。他们是胜利者,是英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