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历程和文化精神的双重书写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汪守德责任编辑:王俊
2017-05-11 15:20

战争历程和文化精神的双重书写

——读高建国的《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

我在阅读高建国的《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作家出版社)时,被其所具有的厚重与丰富深深地吸引了。作品所实现的,是作者在占有了广博、独家的史料基础上对历史的透视与思考,使这部作品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印象。

《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显然是一部有着巨大历史容量与思想内涵的作品。那颗从战将刘飞去世后将火化的遗体中取出的子弹,就颇具强烈的象征性和寓意性,其所证实和诠释的是作为中国革命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我党领导下的、以新四军为代表的人民武装,在风雨如磐、铁血交迸的战争年代所走过的艰苦卓绝的伟大历程,其包蕴的历史意味与象征意味是如此的深刻与浓重,即便是历史本身已渐行渐远,但它永远都不曾过时,值得今天的我们在新的时代视点上不断地对之进行揣摩、认知与思索。高建国在作品中用大量采访与搜集所得的史料,以凝重酣畅的文笔为我们重述了新四军既为我们熟知又陌生的历史,特别是又突出以新四军之一部“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在常熟一带错综复杂的抗敌斗争经历为主线展开波澜壮阔的叙述,清晰而自如地梳理了历史本身的纵横交错与来龙去脉,颇为详尽地再现了众多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让我们了解和走进的无疑是一部有着五彩斑斓而又意蕴深邃的革命斗争史。

跟随作者情感饱满、言真字实、文笔精湛的叙述,我们仿佛回到70多年前喋血抗战中的皖南与苏中,弄清了新四军这个命运多舛的部队困境中的奋斗与抗争,弄清了血雨腥风之中发生“皖南事变”的始末,弄清了各种政治、军事势力盘根错节之中“江抗”艰难的斗争,弄清了隶属新四军的部队后来在解放战争中所建立的卓越战功等等。书中通过对与新四军及“江抗”相关的人物绘声绘色的描写刻画,让我们重返惨烈无比的历史现场,再识危机四伏、诡秘难测的历史风云,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人为建立新中国所做出怎样的隐忍、斗争和牺牲。读这部作品使我们深信,历史仿佛是述说不尽的,有多少还未被我们所开掘所知晓,有多少细节与意蕴对于今天而言仍然是极为新鲜生动的。这需要作者以极大的热情,耐心而坚忍地深入到历史与现实的生活中去搜寻,在掌握大量第一手的或权威性的材料基础之上,经过筛选、甄别与提炼,获得对于历史的最本质、最真切的洞察、了解和认识。其所完成的不只是对于历史史实本身的叙述,披露我们前所未闻而又意味深长的秘籍,更重要的是以其立场、慧眼与勇气,把历史的真相看穿与还原,告诉我们历史对于今天的警示与启迪。

作品的另一种视角或文学性特征,则是对京剧《沙家浜》这部红色经典产生过程及其影响的完整叙述。文化的创造是战争生活的自然延伸,作为艺术的剧作可视为战争生活的产物,但其产生亦包含着深刻的意涵。革命战争胜利之后的必然逻辑,就是人们所能想到或竭力做到的,就是通过文学艺术的表达,实现对战争及其所富含深意的再现与表现,在历史的土壤上诞生经典和积淀精神。战后迅即展开的局面蓬勃的创作,催生了众多的带有浓郁战争生活气息的急就章式的作品,然而,从纪实文学作品《血染着的姓名》到获得巨大成功的沪剧《芦荡火种》,再到改编移植的京剧《沙家浜》,走完艰难的改编之路成为可圈可点的精品而一举全国爆红,既有荣耀亦非坦途,在山重水复千回百转中将“江抗”在芦荡中的斗争生活片段升华为堪称经典的京剧《沙家浜》,无疑是一次高度艺术化的过程。朴素的历史与文化的创造在奋力地追求中自然而又奇妙地结合,使得新四军许多本质的特征得到很好的突出与充分的展现。

作品回顾与描写了这部红色经典诞生的轨迹及其巨大的政治效应。这部红色经典的产生似乎有着巨大的偶然与必然因素在其中产生作用,其叙述深刻地反映了一定时代背景下的政治意志与文化意志,这不只是对时代的投影,而更是彩绘,展现出文化上的斑斓图景。作品对秘闻的揭橥,对经历者的串联,既令我们读起来兴致盎然,也让我们为作者持有一种公允的立场和态度而首肯。其客观写实的严肃文笔令人看到这部经典之作孕育、诞生和成长之路,看到围绕这部剧作所具有的时代经纬与特殊影像所具有的某种文献性的价值。从这样一个创作的流程,我们不仅再次洞见了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风云,也熟悉了与此相关的那些历史的旧闻与重要的人物,如崔左夫、陈荣兰、朱一、汪曾祺、赵燕侠、洪雪飞、谭元寿等相关人物。这一切既告诉我们一部经典产生之中至今仍令人深思的沟沟坎坎和点点滴滴,又有介入其中的某些耐人寻味的政治密码和时代印迹,作者在其中都显示出了颇为公允、值得称道的写作风范。

那么,作者的写作动机或出发点是什么呢?我们从作品中所感知到的,是作者关于历史与现实、战争与文艺、实践与精神等诸种关系的勾连与映照。作品既是对历史的富于温度的写实与再现,又是从今天的制高点上带有历史纵深的立体思考;既是对某些历史迷雾与尘埃的诘问与廓清,又回到某种事实的基点上去进行精细的审视与考察,告诉人们历史本身的丰富、曲折与惨烈,以及它对于我们今天所富含的喻示。作者在还原与洞穿历史的整体及其细部的同时,伴随着现实的回望与探询,那种自由而又有着严格逻辑的叙事,在书中有时如行云流水般飘逸,有时如江河奔腾般直泻而下,使之在多姿多彩、错综复杂的历史中穿行时,将史家的精确、作家的深挚与军人的坚定融合起来,显示出一种毋庸置疑、掷地有声而又动人心魄的写作风骨与旷达情怀,实现了思想性、文学性、历史性的有机融合和统一,从而使历史的回环往复,时代的风雨变迁,人物的生死传奇,地域文化的浸染蒸腾,都积淀在作品的提炼与概括、感喟与书写之中,也使之犹如一道道彩虹,在对历史与文化的重新审度与挥洒中完成着作者期冀的精神酿造与发散,让这一段独特的革命史再次大放异彩。

高建国在繁忙公务的闲暇之余从事这类大部头的写作,反映出一种可贵的责任与担当——要在时下某种任意抹黑甚至是颠倒历史的乱象面前,表明自己坚定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态度。其所进行的不仅仅是新四军历史的写作,也不仅仅是浓郁文学化色彩的写作,而是竭力从历史与现实的层面让人看到历史苍茫、血色迷漫中,新四军这支部队令人赞佩的战斗意志、文化气质和精神境界,使历史的永恒性和丰富性存在和流淌于作品的款款叙述之中。我们从作品感受到的不只是作者讲述所反映出的那种宏富与快乐,更是沛然其中的神圣感与庄严感,在为之感动与欣赏的同时,由衷地佩服作者宽阔的观察视野、犀利的辨析能力与深湛的文字功夫。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