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20周年:还记得那些“香港故事”吗?

来源:新华社作者:赵丹平 陈键兴 颜昊责任编辑:王俊
2017-06-28 00:20

作为一项开创性事业,“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也需要不断探索前进。20年来,香港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这个阶段有挑战和风险,也充满机遇和希望。——习近平

走进天水围社区,高层住宅林立,街道整齐清洁。社区公园一派江南园林景色,满眼绿树繁花,楼台亭阁,小桥流水,池鱼浅戏。

天水围位于新界元朗区,是上世纪80年代末开发的新市镇。这里临近深圳,回归前有许多打工者居住于此。他们在内地娶妻生子,而后安家天水围。

元朗区议员李月民1992年入住,是天水围的第一批住户。他回忆说,那个时候,新移民初来乍到,没有就业机会,无法融入社会。特别是亚洲金融风暴来袭时,很多家庭生活陷入困顿,家庭矛盾和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天水围一时被形容为“悲情城市”。

据李月民介绍,2004年前后,特区政府加大了对天水围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兴修了一批学校、图书馆、公园、运动场、医院,社区环境大为改善。随后,中产阶层人士逐渐回流,餐饮服务类企业不断增多,一些政府部门也陆续迁入,就业情况明显改观。

“天水围再不是‘悲情城市’,我觉得是香港最靓的地方。”1996年迁居天水围的唐增喜说。

近年来,全球市场需求萎缩也波及香港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金融服务。外部经济周期性影响,加上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供求失衡、营商成本偏高等内部结构性因素,香港面临经济转型的严峻挑战,居住、养老、就业等民生问题也面临困难。

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特区政府提出,香港经济转型要背靠内地,面向全球,发挥好“一国”和“两制”的双重优势,做好国内和国外的“超级联系人”。

2015年11月,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正式成立。局长杨伟雄说,特区政府决心发展本地创新及科技产业,带动整体经济结构升级转型,以提升香港竞争力。

回归20年来,香港专注于发展高增值和需要精确专业知识的产品生产与服务,实现了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数据显示,1997年,服务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所占比率为85%,2016年这一比率已提高至92.6%。

发展的目的,根本上讲是要造福于民。要权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关系,历届特区政府始终不遗余力,近年来尤其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

——过去4年,特区政府用于老年人的经常性开支,由421亿港元增至658亿港元,增幅达56%。安老服务方面的投入从2012-2013年度的436亿港元,增加到2016-2017年度的753亿港元。

——自2017年1月起,特区政府将在未来5年兴建公营房屋单位约9.45万个。从2017-2018年度起的10年间,房屋供应目标为46万个单位,其中包括20万个公屋单位和8万个资助出售单位。私人市场方面,预计未来3至4年一手住宅物业供应量达9.4万个单位。

——2017至2018财政年度,特区政府将推出系列一次性减税措施,仅“宽减75%薪俸税及个人入息课税”一项,就将惠及全港184万名纳税人。

——特区政府2016-2017年度盈余928亿港元,政府将以前瞻方式善用当中610亿港元盈余,推行安老、体育发展、科技发展以及青年发展四项工作。

没有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就是空话;而发展必须以稳定为基础,香港民众对此已有充分共识。

一段时间以来,香港政治争拗加剧,少数立法会议员为反对而反对,社会上少数极端势力违背法律,破坏社会秩序,煽动街头暴乱,成为香港一大隐患。

“700万市民看得很清楚,哪些人是真正为了国家好香港好,哪些人是为了个人或小团体利益。我们要高度警惕。”香港民建联副主席陈勇愤慨地说。

“不忘初心”,周南在回归20周年前夕语重心长地提醒。初心是什么?就是中央在谋划“一国两制”方针时所明确的基本原则。

“继续推进‘一国两制’事业,必须牢牢把握‘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必须坚持依法治港、依法治澳,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

贯彻“一国两制”,必须把路走对了走稳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与时俱进,站在治国理政高度,为香港“把脉”。

在中国人民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齐鹏飞看来,习总书记讲话突出强调“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两者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更加重视“依法治港、依法治澳”,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指明了方向。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