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那个年代,父亲的励儿家书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管曙光责任编辑:王俊
2017-11-28 13:01

1973年7月3O日父亲写给儿子家书影印件。

诗圣杜甫在《春望》中有一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道尽家人书信对从戎边关、血浴战场男儿的弥足珍贵。自古以来,“见字如面”的家书,是久别远离亲人之间心肠的牵挂、心意的吐露、心灵的融通,往往充满真诚感情,饱含真挚温情,盈溢真切亲情,形成了从达官贵人到布衣百姓共同谱写、具有中国特色的家书文化。随着高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手写家书这一原本既司空见惯、又非同寻常的传统交流方式,逐渐被电报、电话、电脑、手机等通讯工具所淡化和取代,在不经意间悄然逝去,成为现今社会的罕见之物,岂不让人唏嘘惋惜、倍添感叹。

缘于乡梓编纂《古镇平桥话乡愁》文史丛书,我的思绪溯洄到四十多年前参军当兵的时光,我的乡愁被嵌入父亲(管兆华)当年写给我的数十封家书之中。打开珍藏多年、尘封已久的家书,一封封重温、一句句再读、一字字回味,顿觉一丝丝淡淡的乡愁油然而生,一股股浓浓的亲情涌上心头,一片片深深的父爱难以忘怀。令我感慨不已的是,父亲在我当兵的头四年,以他真挚深厚的情感、质朴平实的语言、力透纸背的笔墨,勉励我端正服役态度、干好本职工作,砥砺我谦虚好学上进、诚实处人共事,激励我经受组织考验、当好党的战士。当我想家心切时,家书会报来平安,予以宽慰;当我思想迷茫时,家书会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当我遇到挫折时,家书会忠言劝导,增添信心;当我取得进步时,家书会响鼓重锤,鞭策有加。当兵的日子是父亲的家书供给我精神营养,赋予我工作才识,奠定我成长根基,增添我前行动力。

1974年春节父亲寄给儿子的全家福。

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程行万里不忘来时路。回首一生经历,我从一名幼稚青年成长为胸怀崇高理想的共产党员,从一名普通战士递升为南京军区政治机关的团职军官,从一名转业军人历练为全市宣传系统的领导干部,首先应归功于党和人民的培养,军队大熔炉的锻造,继而也得益于父亲的指点,蕴涵父亲的心血,凝聚父亲的厚爱。父亲的家书虽似寻常,却是我从军生涯的精神寄托;父亲的家书虽很直白,却是引我走好人生旅途的指路灯塔;父亲的家书虽距久远,却是让我受益终生、历久弥新的宝贵财富。当然,父亲的家书不可与古代名人的家书相提并论,但它为我“私人订制”,因而对我的教益也就显得鞭辟入里、意味深长;父亲的家书也不如时下流行的“心灵鸡汤”那么有滋有味,但它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家国情怀的真实流露、真心表白;父亲家书的字里行间难免刻录着那个年代的思想烙印和文化语境,但个中的“大道理”似乎也是当今社会呼唤的主旋律、倡导的正能量。

潜心品读父亲的家书,让我常思难以其解又不得不被折服的是,父亲断断续续只上过几年私塾,刚考入初中就因故辍学,而他在家书中所呈现的文字水平竟那么好、书法功底竟那么厚;父亲一直生活在农村乡镇,极少见到外面的世界,而他在家书中所展现的审时眼界竟那么宽、度势见识竟那么透;父亲一生基本在社办小厂从事财会工作,与算盘打了一辈子交道,而他在家书中所折射的思想觉悟竟那么高、阶级情感竟那么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确实让我自愧勿如、望尘莫及。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