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捧书一手持枪,新学员写下一个别样的军之初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匡大镇 林希民 谢浩责任编辑:王俊
2017-11-28 17:24

课堂不分室内室外,一手捧书、一手持枪,只为打通理论指导实践的“通路”——

初冬时节,赣南野外。学员十八队正进行一次10公里适应性拉练,“敌情”忽然出现:道路两侧的灌木丛中冒出大片灰白色烟雾,前方道路能见度不足十米。

“尖兵班注意!迅速前出,探明染毒地段!”

只见学员叶凯文迅速穿戴好防护器材,在仔细检查防毒面具气密性后才前出判定染毒类型。通过后,在染毒地段的上风口,他又就地取材找来一把树枝,与身边战友互相进行洗消后才脱下装具。

回想起第一次在行军途中遭遇这样的“敌情”,叶凯文还历历在目:由于好奇、兴奋,他匆忙地穿戴了防护器材后就冲了过去,浓密的烟雾沿着防毒面具缝隙直灌口鼻,呛得他课后还泪水直流,双眼通红。

“总以为没上过战场就学不到怎么打仗,但带实战背景的训练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新训过后,各类军事课程陆续开课,在第一堂军事基础理论课上,他的心里就萌生了“问号”:“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军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那到毕业时,在校学习的知识是不是就落伍了?”

抱着疑问,他通过课程学习寻找答案。在军事理论课上,沙盘推演颠覆了他对“大兵团正面对抗”的刻板印象,“陆海空协同”的作战样式印在心里;在野外训练中,构筑工事、隐蔽侦察、扫残破障等新颖内容让他大感意外:前人总结下来的作战方法,看似过时,实则管用!

“习主席强调要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因此,我们坚持在‘兵之初’为学员夯实‘一手捧书、一手持枪’的素质基础。”该院领导介绍新学员课程设置时说。

为此,该院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在开设射击、战术等共同课目课程,打牢军事体技能的同时,吸纳地方优质教学资源,优化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科目教学质量;注重理论教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加大实操内容比重。

“短短3个月,我实现了器械成绩的‘零突破’,现在单双杠成绩能达到良好,长跑也有长足进步,这些原来想都不敢想。”回顾自己的“蜕变”,叶凯文对未来信心满满。

把“理想信念”“作风纪律”融进骨子里,虽然黑了、瘦了,但军人的“好样子”正逐步成形——

“呼……”学员王朝渊长舒一口气,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他的微课《新时代下的选择与担当》获得了教员和同学们的好评。

谈起刚刚受领任务时的模样,王朝渊坦言:“大家的成长轨迹各不相同,怎么把小讲堂上好上精,真正地从心底打动身边同学是最大的难题。”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王朝渊广泛查阅、收集素材,自学7万多字的理论资料,又及时将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要点融入结合,并反复与教员请教完善。

“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教导员吴乐介绍,“要用理论感染别人,自己先得学深一层,讲清故事,打动自己。学员队以这样的方式,把报告精神的学习贯彻融入学员自我实践的大课堂中。”

自新训以来,该院先后组织新学员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方志敏纪念馆重温历史变革,利用井冈山、小平小道等红色资源开展现地教学,为学好报告精神打实了底子。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院领导介绍说,“学院坚持用好驻地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为新学员扣好第一粒扣子,教育引导他们厚植底色初心,担当强军重任。”

11月上旬,学员吴琪珑的父母来校探亲,看见言谈举止散发着阳刚之气的儿子,二人满心欢喜,都很爱听叫到孩子的名字时,他条件反射答“到!”的声音。

“动一下要‘报告’,回复命令要用‘是’……”从前的吴琪珑对军校严格的时间观念、纪律要求很难适应,现在却已将“蒙圈”逐渐转化为军人养成。

磨砺青春去除娇气,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入学入伍3个月,学员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反复摔打和考验,虽然黑了、瘦了,但一举一动越来越有线条,军人的“好样子”正在成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