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量病毒粉末=100万吨氢弹。
苏联:“病毒导弹”可随时发射
早在冷战之前的20世纪20年代,苏联就已开始对生物武器进行秘密研究,并在二战结束后建立了由国防部直接控制的秘密生物武器领导机构,保密程度甚至超过了核武器研制部门。他们展开研究的病原体大约有50~70个,几乎所有可以作为生物武器应用的病毒都在研究之列,范围之广不逊于美国。1947年,苏联建立了第一座天花武器工厂,靠附近农场送来的鸡蛋培养天花病毒,库存量保持在20吨左右,定期更换补充,冷藏条件下的使用期可达1年。然而苏联人对此并不满意,想方设法延长天花武器的“保质期”。1959年,一位苏联游客在印度感染天花,回国后传染了46名莫斯科市民。苏联政府以帮助清除该病毒为名,派遣特别医疗小组前往印度,将病毒菌种带回苏联。研究发现,只要给这种天花病毒添加适当的添加剂,其保存期限可超过苏联所有现存菌种。几年后,这种来自印度的病毒成为苏联天花战剂的主力,被命名为“印度-1967”,军方密码中则称之为“印度一号”。
。苏军的病毒武器库中还有一种研究人员用生命换来的战剂———“U变种”。“U变种”的原型是马尔堡病毒,苏联技术人员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产生泄漏,项目负责人乌亭诺夫被严重感染并丧命。而经过他这个“活体培养器”培养后,马尔堡病毒变得更稳定,最终取代了旧菌种,被命名为“U变种”。
据称,为了运送致命的病毒战剂,苏联至少有4种洲际弹道导弹(SS-11、SS-13、SS-17和SS-18)配备了病毒弹头。在北极圈附近的发射基地,大多数装有天花病毒的导弹都在发射井中处于随时发射状态。1999年,一名叛逃到美国的苏联秘密生物武器领导机构高级负责人在自己的书中透露,1988年时,戈尔巴乔夫就签署过命令,将携带有炭疽芽孢及其他生物制剂弹头的SS-18洲际弹道导弹瞄准美国的纽约、洛杉矶、西雅图和芝加哥等繁华城市,随时准备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