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乱堆乱放”成“移动杂货铺”
在坦克诞生之初,就有设计者为其量体裁衣,制作和安装附加装甲了。那是在1918年,英国MK坦克正春风得意。这些最早期的坦克装甲使用的其实是制造锅炉用的钢板而非专门的“军用品”,厚度也不超过10毫米。尽管如此,步兵的子弹也依然耐何不了它。但很快,德军就制造出了能在一定距离击穿MK坦克装甲的K型子弹,躲在薄铁皮内的坦克手们不再高枕无忧。在MK坦克装甲得到升级前,英国人想出了一个应急的救命方法:将制造坦克的高碳钢下脚料制成小块,再用螺丝固定在坦克外部以增加装甲厚度。于是,在匆匆忙忙的赶工中,最早的附加装甲诞生了,并从此成为增加坦克标准装甲防护力的重要手段。
到二战之前,坦克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各种炮弹、子弹,因此附加装甲基本都是通过螺栓或支架将薄钢板固定在主装甲外部,让自己变得更“皮糙肉厚”。二战爆发后,破甲弹的兴起使得坦克又要面对一个新的敌人。这种弹药依靠炸药爆炸后产生的高温金属射流击穿装甲,迫使坦克不得不想方设法大幅度增加自己的装甲厚度。1942年,德国军工厂开始在己方坦克的车体侧面和炮塔上安装5~8毫米厚的装甲护板,同时给炮塔围上一圈环形硬化装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