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地庄八勇士智战日军
■汤炎忠
广州市区游击队第2支队驻地旧址(植氏宗祠)。资料照片
在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的苍翠群山中,坐落着一处被历史铭记的小村落——植地庄。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广州市区游击队第2支队的重要活动区域。游击队员们曾在这里谱写了一曲以少胜多、智勇双全的英雄壮歌。
1944年7月23日,广州市区游击队第2支队新编第2大队250余名战士,在大队长卫国尧带领下,秘密前往位于市桥的日军据点,准备发起突袭。可惜天公不作美,台风忽然裹挟着暴雨席卷而来,洪水瞬间淹没了行军道路。
为保存实力,卫国尧果断决定撤回植地庄隐蔽待机。游击队刚住下,部队的行踪便被潜伏在植地庄的特务获悉,即向驻市桥日军报告。
7月26日凌晨,日军独立步兵第8旅团500余人,趁着夜深人静,兵分两路分别从石榴岗、市桥向植地庄扑来,计划包抄围歼我新编第2大队。
此时,植地庄一位深夜外出的村民,在半路上发现了敌情。他来不及多想,掉头就往村里跑,将这一消息报告给新编第2大队的哨兵。
眼见形势危急,哨兵果断向天鸣枪示警。尖啸的枪声瞬间唤醒了村民和新编第2大队的指战员。然而,快速行进的日军已对植地庄形成包围之势。
千钧一发之际,卫国尧当机立断下达突围命令,并迅速部署战斗任务:主力部队和村民由他亲自率领,边打边伺机突围;副大队长卢德耀带领1个班,抢占村后山头大岗高地,占据有利地形;教导员李海率领一部负责殿后。最艰巨的任务落在中队长何达生肩上——率领植枝、黄贤、黎明、孔联、曾九、陈耀祥、梁细九等7名战士留守植地庄,利用地形与敌周旋,以牵制敌军主力,掩护大部队转移。
晨曦微露时,装备精良的日军已占领植地庄外围高地,随即向村内发起猛烈攻击。炮声振聋发聩,枪声密集如雨,嘶喊声在村庄上空回荡。
在民兵协助下,留在村内的何达生8人小分队争分夺秒地展开行动。他们一方面将村子的闸门堵死,依托围墙构筑起坚固掩体,同时大造声势,让敌人误认为我军主力尚在村内;另一方面,将20余名未能及时转移的村民集中到村东头的植氏宗祠里进行掩蔽,保障其安全。
小分队造势果然使日军产生误判,他们调集迫击炮、掷弹筒,集中火力向村内猛攻。一时间,村内硝烟弥漫,砖瓦横飞,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面对强敌,何达生临危不乱,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敏锐分析地形:村东面,大池塘是一道天然屏障,日军难以逾越;村西面,茂密的竹林里杂草丛生,并有围墙防护,日军也难以入村;村北面,在一个小池塘阻隔下,仅有一条狭窄道路勉强通行,日军只能分兵突进,相对容易防守;村南面,地势开阔,防守难度大,应该是日军进攻的重点方向。于是,他果断地将8人分成南北两路:4名战士携带1挺轻机枪坚守村北面,自己率领3人扼守南面,全力将敌人挡在村外。
果不其然,日军在一番狂轰滥炸后,便从南北两面同时开始进攻。何达生带领战士们奋勇抵抗,凭借着灵活战术,一次次击退进犯之敌。久攻不下,日军改从西面破竹翻墙,一边地毯式搜索,一边焚烧民房。何达生立即指挥大家锁上村中巷道闸门,将窜入之敌困于巷中。战士们利用门楼、小围墙、窗户、墙角等有利地形,躲在暗处持续射击,打得敌军误以为中了埋伏,纷纷仓皇逃窜。
随后,当日军转至植氏宗祠方向进攻时,何达生又早已料敌在先。他迅速将兵力集中起来,在植氏宗祠严阵以待。日军从东山上用迫击炮朝宗祠方向猛烈轰击,由于距离较远,再加上有宗祠门前的老榕树掩护,大部分炮弹均未击中宗祠。炮声停歇后,敌人以为宗祠已被炸平,便摸索上前,结果刚一冒头,就被何达生和战士们当作活靶子狠狠打击。
吃了亏的日军立即停止进攻,选择继续用迫击炮进行轰炸。这一轮轰炸,足足持续了10多分钟,导致宗祠前面的土墙和闸门均被炸塌,百年老榕树也被炸得枝干尽断。尽管如此,战士们依旧毫不犹豫地爬到屋顶继续作战。每当敌人发起地面进攻时,等待他们的总是精准的子弹和从天而降的手榴弹。
激烈的战斗持续至黄昏,当夕阳的余晖渐渐隐去,何达生8人小分队又一次击退日军进攻。此时,他们的手榴弹已全部用完,机枪和步枪的子弹所剩无几,但大家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他们默默备好砖块,擦亮刺刀,准备与日军展开白刃战。伤亡惨重的日军眼见夜幕降临又久攻难胜,无心恋战,最终在暮色中选择撤退。
在惊心动魄的战斗中,我军共击毙击伤日军70余人,大队长卫国尧等48人在突围中不幸壮烈牺牲。何达生8人小分队以超凡的勇气和智慧,成功牵制数十倍于己的敌军,掩护主力转移,被誉为“植地庄战斗八勇士”。
如今,在植地庄外的挞沙岗上,常青的松柏簇拥着一座巍然矗立的巨大石碑——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碑后,长眠着在植地庄抗日战斗中光荣牺牲的烈士。“植地庄战斗八勇士”用热血铸就的传奇,成为岭南大地永远炽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