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特刊丨虎胆儒将——彭雪枫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孙利波 责任编辑:李佳琦
2025-09-22 07:52:04

虎胆儒将

■孙利波

彭雪枫雕像。

西部战区陆军某旅的营区内,伫立着一尊雕像。雕像上的将军策马腾跃,目眺远方。他就是彭雪枫。这座广场叫雪枫广场。这支部队前身是彭雪枫等创建的新四军第4师。如今,他们有个响亮的名字——“雪枫旅”。

在军史馆流连,彭雪枫的人生画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1935年2月,时任红13团团长的彭雪枫率部攻占娄山关。这是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28日,毛泽东同军委纵队过娄山关,面对绵延群山、血火硝烟,毛泽东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词作。

军史馆里有一块用玻璃罩精心保护的展区,里面陈列着几份泛黄的战地小报。1938年秋,在河南确山竹沟训练抗日武装的彭雪枫接到党中央命令,率部挺进豫东开展游击战争。这次东进,彭雪枫将出征时间推迟了两天。为何推迟?先办报。彭雪枫为报纸起名《拂晓报》并亲写创刊词。“拂晓”何来?他说“拂晓”代表着光明,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1938年9月29日,正式创刊的《拂晓报》随部队挥师东进,如同照亮漫漫长夜的一束理想之光,深入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在广大军民中产生巨大影响。戎马倥偬之暇,彭雪枫经常为报纸撰社论、写言论,交流战略战术、开展舆论斗争。到豫东短短一年,彭雪枫部就由几百人壮大到万余人,完成了初创豫皖苏敌后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在军史馆转角处,有一张巨幅老照片。照片上的彭雪枫和战友脚踏日军飞机残骸,尽显意气风发、有我无敌的风采。1940年11月,他们在板桥集击溃日伪军5000多人的进攻,并用机枪击落日军一架轰炸机,创造了华中敌后战场步兵打下日军飞机的先例。

“群众中至今流传着民谣:新四军第4师彭师长有3件宝,拂晓剧团、骑兵团,还有一张《拂晓报》。”军史馆讲解员向我讲述着彭雪枫的故事,“报纸承载着思想的火炬,剧团用文艺点燃抗战的激情,而骑兵团的创立,则源自挫折和失败。”

皖南事变中,在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军的夹击下,腹背受敌的彭雪枫部损失惨重。为保存力量,他们被迫离开豫皖苏根据地,转移到津浦路以东。总结失败教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敌军骑兵不好对付。彭雪枫专门拨出3万元经费,决心成立一支骑兵团,这相当于全师指战员半年的开支。彭雪枫下令,从自己做起,全师勒紧裤腰带度日。不久后,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成立。

彭雪枫亲自给战士们讲课,做骑兵战术示范,还设计了一把集各家所长的新式马刀,被战士们称为“雪枫刀”。“雪枫刀”刃长背细,很适合马上作战。骑兵团成了彭雪枫的一张“王牌”,在纵马驰骋、马刀挥舞间屡建奇功。

军史馆里最令我感动的是一本公开出版的《雪枫家书》。1941年9月,彭雪枫与时任中共淮宝县妇女部长的林颖结为伴侣。烽火连天中,90多封家书成为他们情感的纽带。

1944年,中共中央指示以新四军第4师为主力收复津浦路以西地区。部队出征前,已有身孕的林颖步行十几里路赶来送行。但谁能想到,原本一场充满希望的远征,却成了夫妻最后的诀别。

当时,彭雪枫率部越过津浦路,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粉碎日伪军跟踪“扫荡”,连克多处要点。在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的战斗中,部队经过激烈厮杀,胜局已定。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彭雪枫在率部清剿残敌时被一颗流弹击中胸部,牺牲在了战斗即将胜利的时刻。

为了不影响部队士气,也为了保护林颖的身体,党中央决定暂缓公布彭雪枫牺牲的消息。3个月后,林颖顺利生产。当她憧憬着全家团聚时,彭雪枫牺牲的噩耗传来。

军史馆里,那张彭雪枫和林颖的合影,是彭雪枫出征前,战地记者为他们拍下的珍贵瞬间。照片中,夫妻俩粲然微笑着。彭雪枫曾说,“拂晓”代表着胜利就要到来。他牺牲时,距抗战胜利还有11个月。

走出军史馆,漫步在雪枫旅营区和训练场,处处是龙腾虎跃的训练场景。这支建功抗日战场,历经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百余次战火洗礼的英雄部队,正在改革强军的新征途上,不断书写着新的历史答卷。

学术支持:褚  银

版式设计:方  汉、杨  磊、贾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