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狼牙山五壮士之一葛振林:用行动诠释英雄的真谛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侯健康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5-10-13 09:46:09

英雄的真谛

■侯健康

前不久,为筹备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一个展览,我再次踏入衡阳市档案馆的特藏室。手轻轻地拂过微凉的玻璃展柜,我的目光随之掠过泛黄的卷宗与斑驳的手迹,定格在展厅中央——狼牙山五壮士之一葛振林的半身塑像,在灯光下泛出沉静的光泽,仿佛时光在此处凝固成永恒的敬意。

这尊雕塑,由衡阳籍雕塑家魏子人为庆祝建军60周年倾心打造。雕塑以细腻的肌理还原了英雄的神采:军帽下露出的额角线条刚毅,仿佛仍带着硝烟的灼痕;脸颊棱角分明,纹路里镌刻着战火的印记;最动人的是那双眼睛,瞳孔微微内收却目光如炬,传递着英雄坚定的信念。

葛振林本是河北人,在衡阳工作生活了40余年,这里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雕像旁的展柜里,静静陈列着英雄的遗物。一根枣红色的藤木拐杖斜倚在丝绒衬布上,杖头已被摩挲得温润发亮。这是葛振林晚年拄着走过衡阳街巷的拐杖。

当年,狼牙山上的纵身一跃,给葛振林留下了伴随一生的腿伤。可腿伤却未妨碍他走遍衡阳市的几十所中小学,为孩子们讲述战斗故事。雕像旁边摆放着一方青墨色砚台,边缘磕了个小缺口,砚池里似乎还残留着墨香。离休后的葛振林常常用毛笔给孩子们写回信,字迹苍劲有力。

看着展厅里陈列的回信,想起老英雄上过的一堂堂教育课,我的思绪不由穿越回1941年秋天的狼牙山。

那一天,侵华日军的铁蹄踏碎了华北秋日的宁静。3500名装备精良的日伪军如饿狼般扑向易县西南的狼牙山,妄图将八路军主力和地方机关一网打尽。

9月25日黎明,枪声骤然密集。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1团7连接到紧急命令: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当大部队安全撤离后,连长决定留下5名战士担任后卫阻击敌人——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这5个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人,要面对的是数十倍于己的敌人。

战斗在崎岖的山路上打响。在班长马宝玉的沉着指挥下,葛振林和战友们利用狼牙山的险要地形,时而隐蔽在巨石后精准射击,时而转移到树丛中投掷手榴弹。他们边打边撤,有计划地将敌人引向狼牙山主峰棋盘陀。

当他们到达半山腰时,面前出现了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另一条则是三面绝壁的绝路。“走!”马宝玉斩钉截铁一声令下,5个身影毫不犹豫地转向了悬崖方向——他们知道这一步的选择,意味着要用自己的生命,为群众和战友赢得生机。

当枪里的子弹打光,他们开始用石头砸,砸得敌人叽里呱啦一顿惨叫。当又一批敌人扑上来,马宝玉毅然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力扔向敌群。爆炸声中,5位壮士屹立在悬崖边,回头眺望群众和主力部队远去的方向,脸上露出释然的神情,然后他们砸碎手中的步枪,一个个纵身跳下悬崖。

葛振林从剧痛中醒来时,发现自己被挂在山腰的树枝上,而不远处的宋学义也正挣扎着想要起身。后来他们才知道,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3位战友已壮烈牺牲。

侵略者或许永远无法理解,是什么力量让这5个年轻人宁愿跳崖也不愿投降。那是八路军战士对信仰的赤诚,也是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气节。

狼牙山的枫叶红了又落,80多年光阴弹指而过。狼牙山五壮士的壮歌,永远回荡在中华民族精神的长空。

从悬崖下被救起后,葛振林在老乡的山洞里养伤。他常常念叨着,“只要还能打仗,我就不能停下来”。伤愈归队后,他先后投身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后来,葛振林调任衡阳市人武部副部长,始终保持着战争年代艰苦朴素的作风。离休后,他把精力都放在了关心下一代上,成为全国近200所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无论刮风下雨,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学校的讲台上,给孩子们讲狼牙山的战斗故事。讲到战友们跳崖时,这位老人总会眼含热泪地说:“你们要记住,今天的好日子,是多少人用生命换来的。”

1988年,葛振林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面对荣誉,他淡然一笑:“我做的这些算什么?真正该被记住的,是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年轻生命。”他还把政府发放的补贴攒起来,悄悄资助了十几个贫困学生。直到考上大学,孩子们才知道当年默默帮助自己的“葛爷爷”是著名的战斗英雄。

晚年的葛振林身患多种疾病,但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2005年3月21日23时10分,这位88岁的老英雄在衡阳的一所医院停止了呼吸,临终前还在哼着抗战歌曲的旋律。

葛振林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用行动诠释了英雄的真谛。正如他常说的:“英雄不是用来仰望的,是用来学习的。要学的不是英雄跳崖的勇气,是为国为民的担当。”

凝视着雕像旁的那支毛笔和砚台,我仿佛看到老人晚年在灯下疾书的身影。那些写给孩子们的回信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炽热的情怀以及对后辈质朴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