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缅怀
■王培静
赵登禹烈士的故乡和我的家乡很近,现在我们在北京离得更近。他的坟墓在西道口路北铁路边的高台上,而我居住在路南的晓月苑。

他的生平这样写道:赵登禹(1898年—1937年7月28日),字舜诚(一作舜臣)。山东省菏泽市杜庄乡赵楼村人,抗日英烈。他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132师师长。1937年7月28日,他在对日作战时壮烈殉国,时年39岁。2009年9月,赵登禹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赵登禹是位优秀的将领,他的牺牲令人惋惜。
1936年,日本华北驻屯军占领丰台,将下一个目标定在卢沟桥。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夕,北平的北、东、南(丰台)三面已被日军控制,而卢沟桥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为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风暴即将来临。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曾经象征着和平安宁美丽之景的卢沟晓月,在7月7日那个夜晚,被隆隆炮火和激烈枪声彻底打破。借口士兵失踪事件,7月8日凌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对卢沟桥和宛平城发动炮击。最终,驻守桥头的两个排80余位中国守军全部壮烈牺牲。之后,日军蓄意制造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要求中国守军于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区,否则将采取武力行动。日军的公开叫嚣,遭到时任第29军军长宋哲元的严词拒绝。7月26日,大战在即。赵登禹奉宋哲元之命,赶赴南苑,和副军长佟麟阁共同负责北平防务。7月28日凌晨,日军集中3个联队步兵、1个联队炮兵共3000余人,出动40余架飞机,陆空夹击、火力全开,向南苑猛烈进攻。在日军飞机大炮的轮番轰炸扫射下,赵登禹率部与日军血战6小时,伤亡惨重。战至中午,宋哲元命令赵登禹率部向大红门处集结。当队伍撤退至大红门御河桥时,突然遭到埋伏日军的机枪扫射。赵登禹身中数弹,血流满身,壮烈殉国。
据统计,南苑守军7000余人,阵亡5000人之多,大部分牺牲于大红门这次战斗中。第29军在平津一带的战役中,“南苑保卫战”是最为惨烈的一战。
我曾多次在英雄墓前驻足。每次回家走到此处,总是不自觉地向他所在的方向行注目礼。同为军人,他是我的榜样。每当想到他的战斗事迹,想到他39岁就在战场上英勇牺牲,就不禁为英雄垂泪。
一天夜晚,皓月当空。我散步来到晓月苑山体公园的顶上。那晚是农历十五,月亮又大又圆。看着远处的灯火霓虹,我又想到离这里只有两公里的西道口路北,想到在那里长眠的赵登禹烈士。英雄若看到此刻的圆月与万家灯火,是否会欣慰?又是否会想家?
正想着,一团乌云如轻纱般遮住月亮。
望着云中月,我不由得陷入沉思。
赵登禹是1918年因在湖南常德打死老虎,被冯玉祥封为“打虎将军”的青年;是1921年在冯玉祥摆下的“鸿门宴”上,勇擒匪首并拧断其脖子的猛汉;是1933年被委任为喜峰口前敌总指挥,带领官兵用大刀与敌肉搏的勇士。
他英勇善战,却在1937年7月28日这天,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
那年他只有39岁啊,正是身强力壮的年纪,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
后人没有忘却他,北京有一条“赵登禹路”,还有一条“赵登禹大街”。
他的新“家”在卢沟桥畔,那儿长眠着他的许多战友。在那里,他可以和士兵兄弟拉拉家常。在这样的月圆之夜,他一定会惦念家乡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儿。他一定想回山东老家去看看,看看自家的房屋是否还漏雨,看看地里庄稼的长势……
我想象着他回到家乡的场景。儿子学武会带着哭腔说:“爹,我以为你不要我和娘了。”他会跪在年迈的父母面前,磕一个响头,喊一声:“我的老爹,我的亲娘!儿子忠孝不能两全……”然后,听他们叫一声自己的乳名。那一刻,他的心里一定很甜……
想到这里,我的眼泪从眼角滑下。
突然,有风吹来,吹散了遮蔽明月的乌云。我的心中蓦然又有些安慰:朗月清风,万家灯火,大好山河——英雄见此应感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