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提升国防建设效益的内在要求
■陶 婧 耿俊杰
提升国防建设效益是一项系统工程。国防投入必须讲求效益,算清“战斗力账”。只有紧紧扭住科学需求、精准配置、战略管理、创新驱动的内在要求,方能以有限投入换取最大战略产出,把有限的国防资源转化为打赢未来战争的最大增量。
搞准需求是提高国防建设效益的基本起点。国防建设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准确的需求为牵引。一旦脱离实际需求,任何投入都可能沦为无效甚至造成更大浪费。研究表明,现代战争作战形态迭代周期已缩至5至7年,需求滞后一步,等于输在起跑线上。科学的军事需求,应当立足国际战略格局、国家发展战略、未来战争形态三重维度。从国际维度看,要准确判断全球安全形势演变趋势,紧盯大国博弈焦点、地区冲突热点,明确国防建设的应对方向;从国家维度看,要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围绕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海洋权益、海外利益等核心利益,界定国防建设的保护范围;从战争维度看,要把握现代战争体系对抗、精确打击、无人主导等特点,预判新型作战力量、新兴技术应用的发展方向,规划国防建设的能力目标。科学的军事需求绝非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深入调研、精准研判基础上的战略决策。如果军事需求脱离实际,要么导致建用脱节,要么造成资源错配。要构建需求“论证—生成—落实—反馈”的闭环机制,让军事需求始终与国家安全需求同频、与战争形态演变同步,才能确保国防建设“不偏航、不走样”,为提高效益奠定基础。
精准配置是提高国防建设效益的关键环节。国防资源是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国防建设的效率与质量。合理的资源配置,需要把握好当前与长远相统筹,既要保障当前军事斗争准备急需,优先投入信息化作战平台、应急作战力量建设,确保能打仗、打胜仗的现实能力;又要着眼军队长远发展,预留资源用于前沿技术研发、新型作战力量培育,避免只顾眼前、牺牲长远的短视行为。需要注意重点与一般相匹配,聚焦核心能力、关键领域集中资源。当前,要重点向新型作战力量倾斜,向国防科技创新领域倾斜,向战斗力生成的薄弱环节倾斜,通过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同时,也要兼顾一般领域的均衡发展,避免因短板明显影响体系效能,实现重点突出、整体协调的配置格局。需要做到硬件与软件相匹配,既要重视抓好武器装备、军事设施等“硬件”投入,又要重视搞好军事理论、人才队伍、管理机制等“软件”建设。如果只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再好的装备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能。只有实现“硬件”与“软件”协同发展,才能让资源真正转化为战斗力。
战略管理是提高国防建设效益的重要保障。管理松一寸,效益掉一丈。现代国防建设跨军地、跨军种、跨行业,必须靠系统管理“穿针引线”。科学的战略管理,本质上是对国防建设全流程的精准把控。在规划层面,要强化顶层设计,避免各自为战。传统国防建设中存在的军种分割、部门壁垒,往往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代国防建设必须坚持系统集成理念,通过顶层规划明确各领域、各单位的职责定位,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力量协同,让国防建设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执行层面,要强化过程管控,避免重立项轻落实。国防建设项目往往投入大、周期长,若缺乏有效管控,容易出现进度滞后、质量不达标、成本超支等问题。新时代加强过程管控,既要靠“人”的责任担当,也要靠“制度”的刚性约束。要建立健全项目责任制、进度督查制、质量考核制,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全流程可视化管理,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推进。在评估层面,要强化效益导向,避免重投入轻产出。传统国防建设评估往往侧重任务完成度,忽视实际效益。科学的评估体系,必须将“战斗力贡献度”“资源利用效率”“长远发展价值”作为核心指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国防建设项目的投入产出进行客观研判,形成“评估—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转化为战斗力。
创新驱动是国防建设效益的不竭动力。面对新军事变革的挑战,提高国防建设效益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以创新为动力,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路径方法。要实现理念创新。传统的粗放式建设思维已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必须树立集约高效、系统集成的新思维。现代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国防建设必须坚持“系统论”思维,统筹各军兵种、各领域、各环节的建设,推动指挥体系、力量体系、保障体系的深度融合,实现“1+1>2”的体系效能。要强化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核心战斗力。当前,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正加速改变战争形态,谁能在这些领域实现突破,谁就能掌握未来战争主动权。国防建设必须加大对前沿科学技术的投入,建立军地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发挥国防科工的引领作用,聚焦军事需求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另一方面,借助民用科技优势,推动先进技术向军事领域转化,实现以民促军、军民协同的创新格局。要激活人才创新。人才是国防建设的第一资源,高素质军事人才是提高建设效益的关键。要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使用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建立以实绩论英雄、以贡献定价值的评价机制,让有能力、勇担当的人才脱颖而出。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在物质待遇、职业发展、荣誉激励等方面给予保障,让人才有获得感、有荣誉感、有归属感,实现“人才—技术—战斗力”转换的高速循环。


